【正见网2008年02月1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1〕曰:“请与孔子适周〔2〕。”鲁君与之一乘车〔3〕,两马,一竖子俱〔4〕,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5〕。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6〕,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7〕,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8〕,发人之恶者也〔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10〕,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進焉〔11〕。(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
〔1〕鲁君,鲁国国君。按司马迁的系年编排,当指鲁昭公。
〔2〕“适”往,到。“周”,朝代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姬姓,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向东迁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以前史称西周,东迁以后称东周。進入东周,周王室日益 衰微,逐渐沦为徒有天下共主空名的末等小国,并经常成为诸侯强国侵犯的对象。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五六年被秦国所灭。此“周”当指周王室所在地雒邑。
〔3〕与,给,赐。乘,古人称一车四马为一乘。
〔4〕竖子,小子,童仆。
〔5〕盖,大概,大约。老子,春秋时思想家,被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6〕窃,窃 取,盗取。此为自谦之词。“号”,名号,名义。
〔7〕深察,详察,洞察。“近于死”,接近死亡,指有杀身之祸。
〔8〕广大,《孔子家语・观周》作“闳达”,宽广弘大。
〔9〕发,举发,揭发。“恶”,邪恶,丑恶。
〔10〕毋,不要。“毋以有己”,不要有自己,指舍身忘己。
〔11〕稍,逐渐。“益”,增益,增多。“進”,進入,進门,此指進入孔门师从孔子。
【白话解说】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一个聪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却常遭到困觊、濒临死亡,那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见识广大的人,却常使自己遭到危险不测,那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该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到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之后,投到他门下的弟子就逐渐增多。
【研析】
从史书记载中我们知道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而老子也将他主张的清静、自然、无为之道赠送给孔子,但孔子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自有他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就是想找一个“识货”的“明君”把他满腔的理想实现出来,可惜无法获得当时国君的重用,只好回到鲁国将其救世热忱转为以教育为职志的伟大思想家。二千余年来,孔子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至今儒家思想、孔孟学说仍深深影响着中华儿女,而“至圣先师”则是大家对他最崇敬的尊称,这样看来,孔子当初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说不定就是老天的最好安排呢!
【延伸思考】
1. “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说话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说话者何时说,用何种方式说,又该说什么,甚至说话者的语气、态度与当场的气氛都会影响事情的成效,你认为为人臣、为人子的在向国君或父母提出建言时该掌握哪些原则?
2. 老子讲无为,孔子则强调“明知不可而为之”、“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你能说说二者的差异吗?
3. 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曾说过:当我们真心为对方着想时,对方会被我们感动的落泪。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请与大家分享!
4. 当我们感受到对方对我们的建言是发自他内心的善意时,我们是否比较能虚心接受?你认为“忠言一定要逆耳”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5. 当我们将要结束某个学习阶段时,老师常常送我们几句“毕业赠言”,同学之间也常常互写几句祝福的话来彼此鼓励,请问在这些赠言当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请与大家分享!
【相关资料】
孔子师徒去拜访当时管理国家图书的老子,交换了很多关于礼制的问题,“礼”就是有关于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礼仪。
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何要读它?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有何用,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明白道的真义了吗?”孔子说:“我想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那些又有何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是前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何不同吗?”
辞别时老子曰:“富贵的人为人饯行,常常赠送礼物,而仁者则赠送箴言。我没有富贵,倒是愿意仿效仁者,送您几句话:‘一个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遭遇困厄,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的人,常常遭遇不测,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所以为人行事,做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做人臣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样,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豪放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勾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楚国人,曾为周政府守藏室官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在通行的老子书,都分为上下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和下篇的“德”字,合称为“道德经”。
老子思想教人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教人愚鲁,就能弃华取实。谦下不争,就能无我无私;弃华取实,就能反省内观,最后返璞归真。儒家也讲谦虚,也讲反省,只是不如老子讲的彻底罢了。
老子思想之所以难被一般人接受,是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里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却能看到反面。所以有了老子思想,中华文化不仅加深了广度,也增加了深度。同时更使中华文化增加了韧性。
参考书目
1. 史记评林 凌稚隆辑校 地球出版社 民国81年 台北
2. 史记今注 马持盈注 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3. 孔子生平与学说 王儒松着 台湾书店印行 民国80年 台北
4. 孔子思辩方法评论 谭宇权着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民国79年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