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1月25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1〕,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2〕,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3〕,吾岂得而食诸〔4〕!”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
〔1〕君君:第一个“君”,为名词,指国君;第二个“君”为动词,意为像国君的样子。“君君”意即国君要像个国君的样子。以下“臣臣”、“ 父父”、“ 子子”句式结构同。
〔2〕信:真的,果真。
〔3〕虽:即使,纵然。“粟”,粮食。
〔4〕诸:“之乎”的合音。
【白话解说】
齐景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景公说:“对极了!如果真的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纵然有再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
【研析】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扫“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 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孔子因齐景公失政,君臣父子间都不在正道上,所以暗示景公要修明人伦,此乃为政根本之大经也。
【延伸思考】
1.依礼而行,善尽自己的本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则社会井然有序。目前社会乱象不断,请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来剖析这个社会的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从称谓中,能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辈份。西风东渐之后,师生、父子、朋友之间相处,或称兄道弟或剑拔弩张的状况时有所闻。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相关资料】
弘毅
鲁哀公对孔子说:“我今天有些空闲,让我跟您谈谈我的心情吧。”
孔子容色为之一变,避开席位说:“君主不可以向下臣谈论心情,这样就会君主不像君主了。还是让我们谈一下怎么治理国家吧。”
鲁哀公说:“很好,那就请先生讲讲吧。”
孔子说道:“在治理国家方面,虞舜可以说是榜样了。他凭借高尚的道德承袭了尧的王位,他制定礼规,发散圣德,北方边远的少数民族都前来归顺。南方的交趾接受安抚,从东到西,日月出入的广大范围内,没有人不听从他的号令。”
孔子接着说:“那时人民心明眼亮,都能阐明虞舜的德教,使之通达于四方,四方之外的肃慎、北发、渠搜、氐、羌竞相归顺。虞舜之后大禹继起,他根据天意行事,修明道德,发挥才干,人民都能阐发他的德教,使之通达于四方,四方之外的那些地方又都竞相归顺。”
“大禹去世后,传了十七代便是夏桀。桀不遵循先王圣明的教化,沉醉酒色,政治悖乱,大肆兴修宫室、建筑高台,害疟人民。民众忧愁的快逃走了。于是商汤继起,他不忍心看见天下的人民遭受杀戮,便接受天命做了天子。他继承了大禹的德政并续修虞舜的事业,辅助上天,终于又使人民喜悦,四方之夷前来归附。”
鲁哀公神色凝重的说:“先生教给我的这些为政之道简直太伟大了!但是先生所列举的这些圣王的德教,很难做到啊。”
孔子说:“没有什么困难的,善于管理政事的人,要使在近处的老百姓感到喜悦;对待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使他们前来投奔。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也就够了。”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划分华夏和夷狄,但是并不是从民族上進行划分,而是以文化上的先進与否進行的划分。这样划分的目地不是要将他们视为异族之后而抛弃,或者是用武力来征服,而是要用修文德的方法使他们自己前来归附,从而使他们在文化上也得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