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1月19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太史公〔1〕曰:《诗》〔2〕有之:“高山仰止〔3〕,景行行止〔4〕。”虽不能至,然心乡往〔5〕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6〕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7〕,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8〕者折中〔9〕于夫子,可谓至圣〔10〕矣!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
(1)太史公:即司马迁。
(2)《诗》有之,按以下两句见《诗•小雅》。
(3)高山:喻德之高也,“仰”:仰望、仰慕也。止:语助词,之,有竭尽之意。
(4)景行:高明之德行也。行:道,道路。
(5)乡:通“向”,向往。
(6)祗:敬也,亦作“低回”,流连不舍的样子。
(7)布衣:麻布衣服,为平民服装,故指代平民。
(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
(9)折中:取正,根据标准判断是非。
(10)至圣:圣之至者也。
【白话解说】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令人仰望,宽阔的大道可以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却非常向往。我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后来我到鲁地游玩,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从古至今,天下的君王和贤人,很多很多。他们生前都荣耀一时,但死后也就无人提起。孔子是个平民,他的道德学问传世十几代,学者都尊祟他。上至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人,都要以孔子中庸之道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研析】
史记的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记公侯,列传记英雄人物,表,以简明的表格概括各时期的人事,书记典章文物制度。
本文乃司马迁颂赞孔子(赞是一种文体),孔子没有王侯地位,但史公以其继承优良传统、开创文化纪元,成为万世师表,所以特将孔子列入世家以为表彰。
本文以末句之“圣”字为眼线贯穿全文,抒发作者对孔子之崇敬。圣字难论,作者却善用高山、景行之喻,点出“向往”二字,表达无限崇敬之情。
第二段透过“对比”衬托出主意:古来君王、贤人可谓多矣;孔子只是一位布衣,此为对比之一。君王、贤人当时则荣,没则已焉,正所谓一世而已,孔子则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此为对比之二。
文章开始称“孔氏”,继则称“仲尼”,颇见亲切。又称“孔子”,尤其恭敬;最后称“夫子”、“ 至圣”,六艺折中,层层推進,可知太史公对孔子敬仰有加,推崇备至矣!
【延伸思考】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的行止、思想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士人的楷模。司马迁尊祟孔子为至圣,请问孔子的哪些思想、行为对你的影响最大?他讲过的哪些话最令你印象深刻?
【相关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昌平乡人。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从此以后,孔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孔子小时候,家里贫穷,但他却很喜欢读书,学习当时的礼仪,到二十岁时,便很有名气了。孔子年轻时,为维持家计,曾经做过管理粮仓、畜牧的小官。官职虽小,但是孔子都做得很好。
公元前五一八年,孔子三十岁,鲁国国君昭公见他勤勉好学,派他到洛阳去考察周的礼仪和音乐。从洛阳回到鲁国后,他就更有学问,声望一天高过一天。孔子是个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本来他想将自己的抱负在鲁国实现,把鲁国建设为富强康乐的国家。但很可惜,鲁国当时政治混乱,掌权的大臣没有远见,不能重用孔子。后来,孔子就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去了。孔子曾到过卫国、晋国、曹国、宋国、陈国、楚国,也都有去拜见各国国君,但都没有受到聘用。因为春秋时代各国国君,眼光短浅,心胸狭窄,不认识孔子的理想和抱负。
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国的大臣季康子请孔子回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过了五年,孔子就去世了。孔子的政治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却教了很多学生,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