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沈璞臧质守盱眙(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5月29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初,盱眙(1)太守沈璞(2)到官,王玄谟犹在滑台,江淮无警。璞以郡当冲要,乃缮城浚隍(3),积财谷,储矢石(4),为城守之备。僚属皆非之,朝廷亦以为过。及魏兵南向,守宰多弃城走。或劝璞宜还建康,璞曰:“虏若以城小不顾,夫复何惧?若肉薄来攻,此乃吾报国之秋,诸君封侯之日也,奈何去之?诸君尝见数十万人聚于小城之下而不败者乎?昆阳、合肥(5),前事之明验也。”众心稍定。璞收集得二千精兵,曰:“足矣。”及臧质向城,众谓璞曰:“虏若不攻城,则无所事众;若其攻城,则城中止可容见力耳。地狭人多,鲜(6)不为患。且敌众我寡,人所共知,若以质众能退敌完城者,则全功不在我;若避罪归都,会资舟楫(7),必更相蹂践,正足为患,不若闭门勿受。”璞叹曰:“虏必不能登城,敢为诸君保之。舟楫之计,固已久息。虏之残害,古今未有,屠剥之苦,众所共见,其中幸者,不过驱还北国作奴婢耳。彼虽乌合,宁不惮(8)此邪!所谓“同舟而济(9),胡、越一心”者也。今兵多则虏退速,少则退缓。吾宁可欲专功而留虏乎?”乃开门纳质。质见城中丰实,大喜,众皆称万岁,因与璞共守。(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注释】

(1)盱眙(音需移):前汉临淮郡之属县,后汉下邳国,晋复属临淮郡,晋安帝义熙七年析置盱眙郡。
(2)沈璞:南朝宋吴兴武康人。童孺时,文帝召之,奇其应对。元嘉十七年为扬州主簿,累迁盱眙太守。
(3)缮城浚隍:修补城墙,清理护城河。缮,修补、整治。浚,疏通或凿深水道。隍,环绕在城墙外的壕沟,即无水的护城壕沟。
(4)矢石:弓箭石头。矢,箭。
(5)昆阳、合肥:昆阳,在今河南省叶县,公元二三年,王寻百万大军败于昆阳城下。合肥,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公元二五三年,诸葛恪二十万大军败于合肥城下。都是大军聚于小城下失败的战例。
(6)鲜(音显):很少。
(7)舟楫(音及):船和桨,泛指船只。舟,船。楫,划船用的桨。
(8)惮(音但):惧怕。
(9)同舟而济:王弼曰:“同舟而济,则胡、越何患乎异心?”意为利害相共,虽敌可以为友。

【语译参考】

盱眙太守沈璞刚刚到任时,王玄谟还在滑台,长江、淮河一带没有敌警。沈璞认为盱眙郡地处要冲,就修筑城墙,清理护城河,积存粮食,储备弓箭石头,作为守城之准备。他的僚属都认为没必要,朝廷也认为他做得太过度了。等到北魏军队向南推進,各地太守、县宰多弃城逃走。也有人劝沈璞应该返回建康,沈璞说:“敌人如果因为城小而不進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敌人出兵来攻,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也是诸君封侯的日子,为什么要离城而去?诸君曾经见过数十万人聚集在小城之下而不失败的吗?昆阳、合肥,就是以前的例子。”大家心里才稍稍安定。

沈璞招集到二千精兵,说:“足够了。”等到臧质逃奔到盱眙时,大家对沈璞说:“敌人如果不来攻城,那么没事做的人太多了;如果敌人攻城,城里也只能容纳现有人力。地方狭小而人多,很少不出乱子的。况且敌众我寡,大家都知道。如果靠臧质部队打退敌人,保全城池,功劳就不全是我们的了;如果躲避罪过返回京城,就要靠船只从水路返回,必定为争船而互相践踏。这正足以造成祸害,不如关闭城门,不接纳他们。”沈璞叹息说:“敌人一定无法登上城墙,我敢向各位保证。乘船回都的意见,早已不提了。敌人的凶残暴虐,从古至今不曾有过,屠杀抢掠的苦难,大家都已看见,其中幸运的,也不过是赶到北魏作奴婢罢了。臧质部队虽是乌合之众,难道就不怕这种下场吗?所谓“同乘一船渡河,即使是胡人、越人也会同心协力”正是说的这种情况。现在我方兵多敌人就会退得快,我方兵少就退得慢。我岂能为了独占功劳,而让敌人停留呢?”于是打开城门接纳臧质。臧质看见城中积蓄充实,大为高兴,士兵们都欢呼万岁,因此臧质就与沈璞共同守盱眙。

【研析】

安逸的环境容易使人忽略戒备,以为一切顺心如意,毋须过度忧虑。沈璞却展现不同的思维,在顺境中即未雨绸缪,做好守城的的准备,万一敌军来袭,该如何应变,所以事先已储备好粮食、武器及修缮工事。果然当敌军来袭时,其它太守都弃城而逃,唯独沈璞能从容以待,迎接敌军之来临。而当臧质前来投奔时,他又力排众议,以无私的理念,及“同舟而济,胡、越一心”的道理说服大家接纳臧质。从他种种作为,看出沈璞能居安思危,具有洞烛机先的能力,而且心胸宽阔,所思所为均以国家利益为前提,使得魏军连续攻城三十天,仍无法攻克。甚至在写手版报告朝廷时,也把功劳归给臧质,令宋文帝相当感动,因而更嘉许他。

从上所述,显示沈璞将国家安危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反观我们当今的社会,却是与此背道而驰,如果大家都能如沈璞一般,以公忠体国的态度做事,相信道德定会回升。

【延伸思考】

1.以为公的基点做事和以为私的思维行事,做出的结果有何不同?试比较之。
2.大部分的人,巴不得多抢一点功劳,而沈璞却反而将功劳归给别人,你认为他为何会如此做?
3.安逸的环境容易让人松懈,你如何克服此种惰性,从平时就自我鞭策呢?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30)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 资治通鉴轻松读3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 资治通鉴今注(七)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