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9月09日】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观念,中医一直是从整体观出发,全面的来看待、认识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理论也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思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而这也对中医临床诊病、用药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体内各个脏器之间、脏器与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彼此休戚相关,不可分割;其中可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在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上,保持着内外相关的整体性。人体内其中一个脏器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不仅在人体的体表相应部位会有所反映,其必然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它脏器,并接受其它脏器对它的反馈影响。如:《内经》中提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六腑,寒热相移。”等,这都说明了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妇科方面,也同样有着一样的思维,首先以相互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认识妇女生理的特点和病理的变化。如:妇女有胞宫,这是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因此在生理上会出现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胞宫除了与脏腑、十二经脉相互联系之外,与冲、任、督、带各脉,特别是冲、任二脉的关系更为密切。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王冰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这些都说明了胞宫的排经、胎孕功能与冲任二脉的作用密切相关。
而冲任二脉“隶于阳明,系于肝肾”,其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又与脏腑功能的盛衰和气血的盈亏息息相关。如:《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奇病论》称“胞脉者系于肾”说明胞宫与心、肾的密切相关。心主血、肾藏精,精血充足则月经、胎孕才能正常。由于经、孕、产、乳各方面的物质基础是血,而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又有赖于气的生化与调节;而气为肺之所主,肺可以朝百脉、输布精微,下荫于肾。因此,举凡经、孕、产、乳各方面的疾病,均须从整体来考量,既要了解邪在何经,病在何脏,又要重视脏腑、气血、冲任之间相互的影响,才能正确找出病因病机之所在。
中医有五行生克的观念,脏腑之间能相互影响制约,如:“肝木克脾土”,是指人体的肝气若郁结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气血生化乏源,引起气血失调,更有甚者还可影响冲、任二脉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经、孕、胎、产等方面的疾病。所以在治疗上不仅要疏肝郁以调经血,还要兼顾脾胃的功能以资化源,有些时候甚至要以调理脾胃为主。薛立斋说:“血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此说明了妇科疾病往往都能通过调理相关脏腑,使之取得平衡而获得疗效。
临床上有许多属于内科范畴的病证,也能导致经、孕、胎、产的异常。如:有些慢性肺部疾患,由于肺气虚弱,不能输布精微滋养肾,也会导致肾阴亏虚、肾气不足,从而产生月经失调或闭经等病证。又如:更年期妇女因冲任失调,月经异常,也常合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自律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患。此说明了妇科疾病的治疗,必须从整体出发,不应只着眼于局部的问题,而忽视了其它相关的因素。
由于经、孕、胎、产的异常,不仅是脏腑经脉功能的失常表现,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或伴有症状。如寇宗说:“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期。”张戴人也说:“凡治病妇,当先问娠”,都强调了这一点。另外,根据体表组织和内脏的相应关系,也可以从五官、形体、色脉等处的变化,得知经、孕、胎、产方面的异常。如《灵枢・五色篇》说:“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即鼻准,面王以下是指人中,古人观察人中,可作为望诊膀胱、子宫等处病变的参考。又如《望诊遵经》中记载:“妇人面色青者,肝强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也”,“颧上起红点如火者,男痔疮,女产厄也,”“妇人面色如薰黄者,经脉不调也”,“妇人唇红厚者,冲脉盛,易产也”,“妊娠唇白者,血不足,产或难也。”由此可见古人对妇科整体观察的细微,这些在临床上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