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不凡的乐中雅士-萧

古音


【正见网2009年01月21日】

箫,又称洞箫,指的是一种单管竖吹的竹制乐器,所以,它与笛、排箫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法中,同被列为竹类乐器。在汉代陶俑以及之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汉代以前,无论是横吹或竖吹的单管竹制乐器统称为笛或横,称为箫者则是指编管的排箫。

这种竖吹的竹管乐器最初只有4孔,指的是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加了一个最高音孔,成为5孔箫。西晋的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再加了一个音孔,成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经非常相似了。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并加有竹膜的横吹笛子,这也使得笛与箫的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有膜孔;竖吹为箫,无膜孔。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横,其实就是明清时期至现代箫的前身。

至明代时,将竖吹之横称为箫,以区别横吹之笛。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了:“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横。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有关箫的故事和诗文,在史书上屡见不鲜,在《东周列国志》上说萧史“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大悦。问萧史为什么吹箫可以招来百鸟,萧史回答说:“箫是伏羲所制,当时一共有三十二根管子,其形参差,排成凤翼的模样;声音则仿造凤鸣。后来人把箫的形状简化了。但是箫制虽减,其声不变,作者以像凤鸣,凤乃百鸟之王,故皆闻凤声而翔集也。昔舜作箫韶之乐,凤凰应声而来仪,凤且可致,况他鸟乎?”《列女传记》中记述:“秦穆公时,有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好之,结成夫妇。”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很会吹箫。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少年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手里拿着箫,说他叫萧史,住在华山,也很爱吹箫,因为听到弄玉的吹奏,特地前来。于是两个人就一同吹箫到天亮。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少年。没想到真找到这位名叫萧史而且也会吹箫的少年。萧史向秦穆公要求将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命令他吹箫,萧史刚开始吹奏,没想到竟吸引彩凤和百鸟飞了过来。秦穆公看了很高兴,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此后便用吹箫作为结婚的典故,这也是成语“吹箫引凤”的典故。

据《晋书・列传》记载,桓伊因肥水之战立了大功,進封为“右军将军”。桓伊擅长音乐,尤其善于吹笛(箫),并拥用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在当时被推为“江左第一”,但其谦恭淡泊的性情始终没有改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现代箫大多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上端边缘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两个出音孔,用以调音,为了美化音色、增大音量,其下又增开两个助音孔,没有膜孔。

箫的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适合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