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5月23日】
【原文】
近城园有一堂,已名之曰“面山”矣。客有过(1)而谓予(2),何不改称“原性”。乃怆然(2)有感于前事(3),而欣然(4)即易(5)其旧名。予方有意,触而即发,不知客何所见,适投其机乎?
(明.李开先《原性堂记》)
【注解】
(1)过:此指拜访。
(2)怆然:哀痛的样子。怆,音创。
(3)前事:指作者和张龙湖二十多年前所谈的事。
(4)欣然:欣喜的样子。
(5)易:改变。
【故事阐述】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自称“中麓子”、“中麓山人”,山东章丘人。他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辞官返乡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李开先年轻时,曾认识一位前辈好友张龙湖。
张龙湖是位理学家,所写文章大多谈原命与原性,他和李开先独处时,常谈到“命”与“性”,认为前人的论述都不深入,而能透彻精论者,只有自己和李开先二人,他并勉励李开先要更加用心学习。
后来,张龙湖私下把自己毕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交托给李开先,希望他能流传后世。虽然过了二十多年,李开先一直铭记在心。
李开先在自己所著的《李中麓闲居集.原性堂记》中记载:我在近城园之处有一间房子,已经命名为“面山”。一天,来访的客人问我,房子为什么不改称“原性”?听完后,因被客人所触动有感而发的想起,二十多年前和张龙湖先生独处时所谈的往事,所以就欣悦地把房子的旧名改掉。
我将房子改名,是内心原本就存有“原性”的想法,后来被客人的问话触动而发,但不知道客人为什么和我也有相同的见解呢?
原文中的“触而即发”,本指一经触动就会有感而发或有反应,大都用于情感方面。后来,就慢慢由“触而即发”演变成“一触即发”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事态已经发展到很紧张或危险的阶段。
【讨论】
(1)李开先罢官返乡后,主要从事什么工作?他为什么要把房子的旧名改掉?
(2)从小到大,在你的朋友中是不是也有不常见面,但他说的话对你有很深的影响?请把感受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他们两人为了停车位僵持不下,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相似成语】
剑拔弩张;箭在弦上
【课后时间】
请将处、触、绌等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一无是( )
◎( )类旁通
◎踏破铁鞋无觅( )
◎左支右( )
参考答案∶
◎一无是(处)
◎(触)类旁通
◎踏破铁鞋无觅(处)
◎左支右(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