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5月12日】
去年初,在电视台看了一部希腊片子――月光提琴手:身世坎坷的私生子,颇具音乐天份,住在爱琴海的一个小岛上,看守灯塔的老人,把自己珍藏的琴送给他,并教了他拉小提琴的基本技法。因他整日与大自然为伍,经常在钟乳石洞里流连忘返,在悬崖峭壁间奔窜探险。那海浪的浅拍重击、海风的穿梭呼啸、海鸟的哀鸣泣诉、泉水的叮咚滴落……这一切自然的律动、大地的脉搏,都给他易感的心带来了启发与智慧,于是“自然”成了他的教授,“天籁”成了他的导师,慢慢的他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技巧与不同的乐曲诠释,清新脱俗、不染尘埃……
人是自然的产物,唯有在自然面前,人方能显现真性情,脱去世故的面具;也唯有在自然界中,方能领略那万物和谐共存、自在自得的佳趣。那长天的宁静、浮云的悠闲、烟岚的舒展、微风的自在……等等自然现象,亘古如斯,恒常不变!其实我们应从自然的关照中,脱却因情引发的种种矛盾困惑,因情而生的兴衰悲喜的轮回,同付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揭示的道理。古时的诗词吟咏、曲赋抒发,全是对自然的赞颂、对自然的讴歌。
要知道,人因有“情”在,所以凡有人群处,总涉名利、总有争夺,为之形神劳悴、烦恼无穷,一刻也不得安宁。午夜梦回,心灵深处,总不自觉的想找寻一个淡泊逍遥的福田净土。偶然之间,当你排除所有的得失缠绕、摆脱一切俗务纠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远离人世的一切扰攘,那时才会恍然醒悟:只有在大自然中,“世情”才能“淡”;只有面对那悠闲自在的万千景物,“世情”才能“淡”!
多与自然接触,多与自然为伍,久之,大自然的移情作用,就能使内心自然宁静。无形之中,就能使你与天地契合而活得适性悠闲。因为大自然包容一切,也涵盖一切,连人都无所遁形于天地之间的!何不放弃那多余的妄念、机心,自由自在的徜徉其中,脱却名缰利锁,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医治创伤呢?
故宫里有一幅画,深得我心。画中一个逸士,坐在芭蕉树下,膝上搁着一张古琴而未弹,画上的题诗,耐人寻味:
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何须鼓,天地自知音。
以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心情,善体大自然之天心,自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幸福与知音的寻求,只要自觉、自悟,懂得欣赏,便可获得。
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是贴近自然的,与自然契合而成就名作,所谓“师法自然”,故多放歌林间、归隐自然。而其创作,多半自娱娱人,随兴送与真心欣赏的人,是不用金钱来衡量或换取的。但是一入红尘俗世,人间的纷扰、名利的涉及,反而使他的先天灵性消失殆尽,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失了那份自然洁净、清空飘渺的韵味儿了!
由此也能领略到“浑然天成”、“天造地设”、“天地造化”……等等这类成语的真正涵义,在于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都是老天一手掌控、缜密安排的。在它面前,人们唯有谦卑面对、敬畏赞歌的份儿,有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