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在晋董狐笔

幸紫 整理


【正见网2009年10月28日】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年幼时即位,长大后,所作所为有失为君之道。例如:对民众横征暴敛,将所得钱财用来雕刻、美化自己的宫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观看他们仓卒之间躲避子弹的窘状,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烹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并且让其妻子在早朝时用畚箕运走尸体,以免朝臣见到。可巧的是却被赵盾(即赵宣子)与士会两人看到露于畚箕之外的上肢,所以此事就曝光了。

虽然赵盾、士会尽力辅佐,可灵公依然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要灵公恢复以往的霸业,多次劝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锄?(音除尼)前去刺杀赵盾。当这位大力士大清早来到赵府时,看到赵盾早已起床,穿戴得非常整齐的在家里闭目打盹,等候上朝时间。

这位大力士认为赵盾盛服假寐,事君不忘恭敬,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于是就一头撞死在槐树下自杀身亡。可他的死仍然无法让晋灵公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安排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

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言相向。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折返晋国,把晋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赵盾照旧登上相位,他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

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

赵盾听后叹息说:“《诗经》有云:‘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我因怀恋与不舍晋国之故,所以没及时逃离国境而招来此等后果,诗中所言正与此事相符啊!”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事据《左传・宣公二年》)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亦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