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古人谈“天”说“地”

紫缘


【正见网2009年10月28日】

自古以来,人就在天地的覆盖、包围与呵护、抚育中过日子,每天一睁开眼,除了人之外,首先看到的、接触到的,就是这天地间合成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已经形成自然,根深蒂固的脱离不了它,就像空气、阳光、水一般的构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可在拥有高科技文明的现代人眼中,直至目前,关于天地之间,还是有许多的迷惑无法解开,有许多的事情解释不了,在他们的观念里,那古人茹毛饮血、民智未开,更是一无所知啦!

古籍资料

其实,翻阅一下古籍史书,你会发现先民的智慧不小,在人人敬天畏神的共识里,在个个道德操守的遵循中,他们对天地的认识,不比现代人差,甚至超过许多,因为他们走的是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开导下,更有丰富的斩获与心得:

与天相关

《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覆也)者为天,偃者(仰面倒下、仆也,引申为凡“仰”之称曰偃)为地。

《释名》云: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桓谭《新论》:天如盖转,左旋,日月星辰随而东西。

王充《论衡》曰:天平与地无异,若覆盆之状。

《浑天仪》曰:天转如车毂之运。

《穷天论》曰:天形如笠,而冒地之表。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广雅》:凡天去地二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度。地之厚,与天高等,天南北相去二亿三万三千五十七里二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

《纂要》云: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凡天地元气之所生。天谓之干,地为之坤;天圆而色玄,地方而色黄。日月谓之两曜,五星谓之五纬,(五星者,东方岁,南方荧惑,西方大白,北方辰,中央镇。)日月星谓之三辰,亦曰三光;日月五星谓之七曜;天河谓之天汉。(亦曰云汉、星汉、河汉、清汉、银汉、天津、汉津、浅河、银河、绛河。)

与地相关

《抱朴子》云:太极初构,清浊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河图》曰:地之位,起形于昆仑,从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仙之所集。

《白虎通》云:“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

《淮南子》云: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九州之外有八埏,《淮南子》云:东方曰沙海,东南方曰沅泽,南方曰丹泽,西方曰泉泽,西北方曰海泽,北方曰塞泽,东北方曰无通泽。

《淮南子》云: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周礼》又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

《纂要》云:嵩,泰,衡, 华,恒,谓之五岳;江,河,淮,济,谓之四渎;上,中,下,谓之三壤;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为五土。

综合整理

由以上史料的记载,古人认为洪荒之初,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气,是混沌一片的,等太极形成之后,才有两仪出现,阴阳、清浊两种元气方始分开,清、阳之元气先上升而为天,坦然高远如覆盆之状;又说天的形状若斗笠,冒出于地表,形圆而色玄;同时观察到天如盖一般,会运转,就像车毂辘一样。

另一股元气,仰面朝天者即形成为地,地方而色黄,地是滋生万物之祖;地的位置,起于昆仑,有万里之广、一万一千里之高;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又认为东西为广,南北为轮;昆仑山为天柱,有气上通于天,而昆仑山可是整片大地的地理中心位置;地下有八柱,柱直径广十万里;同时还有三千六百个轴自转,相互之间具有牵制的关系;而且那些名山大川中,彼此都有孔穴相通、交互联系,并非不相关的独立个体。总而言之,地是神物之所生,地乃圣仙之所集!

综合而论:天谓之乾,地谓之坤;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凡天地,皆是元气之所生;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天有日月星辰,称为两曜、五纬或三辰、七曜,并有天河环绕;地上拥有五岳、四渎、三壤、五土;天地之道,博大、仁厚、高洁、简明、悠远、恒久也。

与天地相关的一些事对

《蜀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东吴派遣张温出使蜀国互通友好,温问秦密说:“你看天有头吗?”密曰: “有之。”温曰:“头在哪?”密曰:“《诗》云‘云乃西顾。’用这个来推断,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吗?”密回答:“天虽然处在极高之处,可却能听闻卑微的语音的。因为《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倘若它没耳朵,咋能听到呢?”温曰:“那,天有脚吗?”密曰:“《诗》云:‘天步艰难’,如果它没脚,那怎么迈步呀?”温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刘。”温曰:“你咋知道的?”密曰:“吾国皇上是天子,姓刘,以此推论,它那老爸肯定姓刘呗。”

杨泉《物理论》谈到:是凡土地都有形有名的,只是一般的人无法体察得到。这变化多端的地貌,有龟龙似的形体,有鳞凤般的样貌,有强如弓弩似的气势,也有小如斗升样的形象;有一张一舒形的,有互相之间塞闭不相容的;有适合归隐修真的安稳所在,也有像累卵之危的险地;更有时刻沐浴在丰泽膏露之利的好地段,当然也有少许遭受突起、高耸等脊角之害的区域。此十种地形之构成,其实是大地气势始终灌注,以及阴阳两气融合的极致所造成的;又说,凡是所居之地,有大利而无小害者,是最佳的、最上选之地也。

晋成公绥《天地赋》云:天地乃至神也,难以一言定其名称。就大体而言之,则曰两仪;以特性而言之,则曰柔刚;用颜色来区分,则曰玄黄;如果非要用名称来概括,则曰天地。

《汉书》曰:天道贵在信,地道贵在贞;不信不贞,则万物不生。

《管子》:地者,为政之本也,因此可知地可以辅正施政方针的。地上万物如果不能均衡生长、相互之间无法和谐、调适,则一国的施政不可能端正、合宜的。

《白虎通》曰:大地的言语表达方式只是默默的施予,仔细的详审万物的需要。因应所有的变化形式而施惠,外表看来好像不预设立场,没啥审查的妙谛,可它却一贯的敬事开始、重视终结,无私无求,只是广布恩泽,故谓之地。

《礼记》曰:天大公无私的覆盖一切,地无私无索的承载万物,日月无私无我的照临天地。

《周礼》:大司徒(官名)辨识“五地”之生物:一曰山林,其环境适宜披毛动物生长,其植物适宜于带刺儿的皂物;二曰川泽,其动物宜于有鳞之物,其植物适合膏谷肥美之类;三曰丘陵,其动物宜具羽毛之物,其植物宜具孔窍之物;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于介壳类,其植物适宜生长果荚物;五曰原隰(音息),其动物最宜于身体部分裸露在低湿地带生长的物种,而其植物则宜于聚集丛生。

结语

从古人这些谈天说地中,从这般认识的角度来推断,其实他们比现代人聪明多多!“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地乃神物之所生,圣仙之所集。”……他们早已了解到造物主、创世主成就了宇宙里的一切,什么都是神造就的,连人都是神创造的!所有的人文教化,全是神在先民们思想最单纯、心态最淳朴的时期,引领与教导而规范出的“人”该遵行的道德操守与礼仪。

昆仑山是天柱,各名山大川相互之间有孔穴相通,这在科技顶峰的现在来说,好像并无人有此学说提出。那杨泉的《物理论》里谈到土地的十形,直接指出那是天地宇宙“气势之始终,阴阳之所极也。”如今这些目空一切的变异人类能认识的到吗?

其实,人与宇宙天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非两不相干,也不是人能君临一切、人定胜天的!而是在天地无私的羽翼和护持下,利用天地广被的恩泽滋润而活得有滋有味,心安理得。古人胸襟豁达,心地朴实而私欲少,所以知道“听天由命”是最好的处世方针;“一切就让老天去解决吧”是最佳生活状态。也因此,人先天所具有的特异功能并没流失,所以这些古籍史书的记载,并非是空穴来风、胡扯瞎掰,那是亲眼目睹和亲自体验的真实情况与纪录下来的至理名言。

今天的人们总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心智闭锁”来评论古人,那可不见得!他们在天地面前,体认到人的无知、渺小和无能,所以知道,人一生的安排归诸神佛而不妄求;只要行之正道、问心无愧,必获天地垂怜而渡过困厄、逢凶化吉!但是在自诩科学昌盛的今日,科学家们却把所有不解之谜,归诸“自然”;一切无法解释得通的说成“天生如此”。其实一切物质都有来源,都能追查到它的根本出处!

如今中共倡行“无神论”,认为人无所不能、所有的事都能稳操胜算,因此战天斗地、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毁山截流、随意植树造林、自以为是的强力布云造雨……等等,无所不用其极,其实是个极端的错误与谬论!这种眼中没天条、目中无法纪、心中无神佛的低能作风,招来的恶果已是有目共睹的啦:天灾人祸、恶疫流行、道德瓦解、私心膨胀、唯利是图……已是到了人不治天治的地步了!心中尚存一丝真性的你,该有退出邪党一切党、团、队组织的认知才是,千万别当它的垫背呀!

(取材自《初学记.卷一和卷五》)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