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12月02日】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绘画风格上,“矫饰主义”既没有之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之古典、和谐、写实的特质,内容晦涩,也与后来的“巴洛克艺术”的华丽对比迥异。英国的艺术史家认为:“矫饰主义”的定义与特质不易分类,对艺术的影响性也不明确。
“矫饰主义”(Mannerism)一词有说来自于意大利文Mano(Hand,手)、也有说是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Way,风格、方式)这个字。归因于艺术家过度仿效米开朗基罗画中的动势和激情而产生“象征手工技巧的表现多于观察和思考理念的研究,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衰败。”从文艺复兴盛期之后,一直到十九世纪都延续着有这种看法。
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艺术对人体精确写实,比例、秩序和透视技法都达到巅峰,可是拉斐尔在 1520年骤然逝世;罗马在 1527年被神圣罗马帝国劫掠,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一落千丈;教会权威开始崩解,遭受批判质疑。在大航海开拓、殖民、探险的时代,部分画家开始尝试改变画面的结构,企图淡化世俗、肉欲的刺激与煽惑,而强调追求灵性与内省,艺术转向心境的沉思。传统古典画沉稳、典雅与肃穆的人文气息,因“激情式的幻想”、“反自然的变形”与“反理性的挣扎”,转变为夸张扭曲的动作姿态,刻意拉长的人体比例,投射人性的彷徨焦虑与骚动不安。结果从十七世纪开始,渐渐出现贬议诋毁的声音,被讽称为“矫饰主义”。
意大利的画家、建筑师罗曼诺?Giulio Romano,1499 ~ 1546年?,十六岁就成了拉斐尔的助手,帮忙教廷宫室的绘画工程,并且在拉斐尔去世后,继续完成拉斐尔的未完成的画作。然而,原先由拉斐尔设计的梵蒂冈君士坦丁室的壁画被作了部分变动,原设计因此遭受破坏。罗曼诺在拉斐尔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工程,却也完全背离了文艺复兴崇高气质、古典平衡的尺度。1524年他到曼杜瓦,在 1524年到1534年间整建了得特宫,在得特宫内,他与助手一起在巨人厅画了许多装饰画,《巨人的灭亡》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以视觉假像显示出怪异的趣味,与其老师的风范大相径庭。可知绘画创作时,技巧和经验、毅力与环境都是关键,而艺术境界的提高、人品情操及道德内涵的修为更重要。
《巨人的灭亡》?The Fall of the Gigants?,罗曼诺,1526 ~ 1534年,湿壁画,得特宫?Palazzo del Te?,曼杜瓦?Mantua?,意大利
《提图斯和维斯帕先的胜利》(Triumph of Titus and Vespasian),罗曼诺,1537年,木板、油画,122 x 171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