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1月18日】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南北朝以前,无论诗歌散文,统名之为“文”。如有名的文学选集《昭明文选》、《古文苑》等,就全收有诗歌作品。南北朝时始有“文”“笔”之分,“文”指诗歌,“笔”指散文。后来到了唐代,由于韩(韩愈)、柳(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运动,于是有了“古文”这一名词。这一名词的涵义,在当时乃指三代(夏商周)、秦汉的散文而言,和由汉末到初唐盛行的骈体文是对立的。
此后韩、柳等并宋代欧(欧阳修)、苏(三苏)等的散文作品,也相沿着全称为“古文”。明清两代又时兴一种专为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当时称为“时文”,但“时文”以外的散文作品仍称为“古文”。不过清朝有些古文选集,所选却又不限于唐宋明清所称的“古文”,连楚辞、汉赋并六朝、初唐的骈体文也采编進去,等于已把“古文”的涵义扩大了。
如今我们可以说,凡是古人用文言所写的在诗歌范畴以外的作品,包括着辞赋和骈体散文,全是“古文”!
照这一新的涵义来说,自先秦到清代的“古文”之发展演变情况,可以大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的纯散文时代,有阐发学理的诸子散文和记言叙事的史传散文,作风古朴自然,为后世散文所宗;第二个阶段是两汉辞赋与散文并行的时代,除了先秦说理叙事两种散文,有進一步的发展之外,由楚辞蜕变出来的汉赋,已侵入到散文的领域,这种辞赋的特点,是注重词藻的华美和字句的整齐;第三个阶段是三国经南北朝到初唐,骈体文逐渐形成而至极盛的时代。骈体文系由辞赋演变而成,特点在于音律的讲求和字句的对偶,一时竟把散文排挤得衰落不振;第四个阶段是唐宋散文复兴,又压倒骈体文的时代。这时的散文,作风不尚华辞丽句,专重行文的气势,正是一般所说“古文”的正宗。骈体文虽未完全消灭,却已日就没落,而过去的辞赋一体,也演变成散文化了;第五个阶段是明清散文衰颓的时代,一是受到当时八股文的影响,二是骈散文都已发展到顶峰,盛极必衰,没有再進一步发展的余地了。
古文如果按照它的性质来区分它的体裁,除了辞赋可以单成一体之外,其余可以分为以下十四种:论辨、诏令、奏疏、书牍、杂记、颂赞、记传、序跋、赠序、墓铭、祭文、游记、传奇、寓言。先秦诸子的散文,全可看作论辨类中的学术论文,以后的史论、政论、论说等文字,也应属于论辨类。诏令是君主时代皇帝对臣民颁布的命令。奏疏是臣民对皇帝呈奏的表章。书牍和游记、祭文、序跋等,用不着解说,谁都懂。杂记相当于如今称为杂感随笔之类的作品。颂赞是对于某人某事的称颂或论赞。先秦的史传散文和后代叙史事及人物传记等类文字,全可归入记传类。赠序是与朋友相别时的赠言,始创于唐代。墓铭即墓碑上刻石的文字,这类作品在古文中特别多。传奇乃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从前的古文选本大都不予选入,但它却是很好的叙事散文。寓言在诸子散文中很多,但多数不能独立成篇,自唐以后,古文中这类作品则有不少自成起讫的名篇。
从先秦到清末近三千年的“古文”作品,除了诸子和史传等大部头的专书以外,其余短篇文字,仍是浩如烟海,不可计数。我们不可能把前人所编选的古文总集或选集(如《古文辞类纂》、《唐宋文醇》、《经史百家杂钞》……等等),依次取来阅读,因为人生有限,时间不允许,所以必须得靠一种包括先秦至清末的古文作品极为精简的选本,阅读起来费时不多,却可以从中读到历代古文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并藉以明了历代作品演变的情形和古文中整体的特色。
关于古文的选集,以前不是没有,而且很多,只可惜都见仁见智,自有一套中心主旨或另有一种选稿标准,要嘛不选经史体裁,再不就是剔除学术治道……等等,总之,各有偏颇,不够全面。
一直到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会同编选的一部专供初学者阅读的古文课本,扼要简明,卷帙不多,对历代古文尚能博采无遗的《古文观止》出现,才使一向视为深奥难懂的古典文学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通俗读物,三百多年来始终风行不辍。
虽然如此,它仍存在着几个失误之处,近几年来,两岸有识之士,对《古文观止》加以改编,于是有了大陆御用文人的中共版本,以及国民政府撤退来台版本,都名之曰《古文观止新编》,目的全为了满足读者愿望并消除以往的缺点。
笔者因地利之便,就手头所拥有的新编版本作参考,再加上有幸得法之后,在现有阶段,有限的层次、境界与思想升华下,决定用修炼后的心态、眼光与见解,从新再次研读这脍炙人口已久的《古文观止新编》,并不自量力的写下自己的一得之愚、一管之窥、一孔之见;选出“自以为是”的隽永篇章与有心读者分享。而其中“心得体会”这一栏,纯属个人论点和观感,代表的只是一己的立场与看法而已。
注解尽量简约,篇幅尽量择取简短而又能代表此一文人,或历史上极富盛名的“文学著作”的笔调特色、行文气势及风格韵味,以迎合如今的网络阅读方式。避开旧版那些众人耳熟能详的著名文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不让人看来有种扳起脸孔说教的意味,使读者能感受到陶性怡情的文学真趣,领略出古典散文的“魅力”与“珠玑”,并将“白话试译”摆在最前,以防读者,对首先映入眼帘诘屈聱牙的“古文”,产生反感而掉头不顾。
虽然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爱好,人人殊途、个个迥异,如能抛开一己成见,纯以客观的态度,敞开心扉公允赏析,纵使无所裨益,可也能从中明白,自上古以至明清各朝,古人高尚的节操、高要求的修为、高道德的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