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登楼赋 (王粲)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3月08日】

【白话试译】

登上这座楼来随意四面辽望,也不过是藉着闲暇的时间来消除我的忧愁而已。看这楼宇所处的地位,确实是少有的爽朗与开阔。清澈的漳水打这儿流过,紧靠着那曲曲折折的沮水中的长洲。背后是起伏和平坦的大路,前面低湿处有可资灌溉的水圳。北面一直达到那陶朱公住过的郊原,西面却是接近楚昭王的墓邱。漫山遍野都是花木和果实,黍子高梁也长满了田畴。虽然环境是真够美的,可这儿不是我的家乡,哪有一丁点儿值得我恋恋不舍的?

遭遇着这样的乱世,我被迫漂泊流离,已经度过了十多年一直到今天。我心心念念只想回家,谁经得起乡愁的煎熬?靠着楼边的栏杆遥望,当着北风敞开我的衣襟。放眼望去,这邈远的平原,却被这小而高尖的荆山遮断了视线。道路那样迢遥,川流又那么深远。悲痛着故乡阻隔,禁不住泪流满面。从前孔子留在陈国,曾发出“回去吧”的悲叹。钟仪囚在晋国依然奏着楚音,庄舄在楚国做官还是吟着越国的诗篇。怀念故乡是人之常情,怎能会因为“穷困”或“显达”而不一般?不过光阴这样迅速的过去了,“俟河之清”不知要到哪一天才实行。希望出现一条平坦的大道,使我能从此奋力向前。所怕的,是和匏瓜一样,徒然悬空系着,又像洁净了井水,却不被饮用那样,令人悲叹!

留在这楼上徘徊了许久,不觉太阳已快要衔山了。萧瑟的凄风从四面吹来,一时吹得天昏地暗。走兽都在东张西望寻觅伴侣,鸟儿也相互的叫着鼓翅飞散。田野中已经静寂得没有人影,除了赶路的人还在步行蹒跚。看到这种情景,触发起我的忧思,心里有无限的痛苦和伤感。从楼梯上走了下来,胸中已为悲愤充满,一直到了夜半还睡不着,满心惆怅的翻来覆去,无法成眠。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指这座楼)之所处兮,实显敞(开阔爽朗)而寡仇(匹配)。挟清漳之通浦(大水有小口另通别处曰“浦”)兮,倚曲沮之长洲(水中可居之地曰“洲”);背坟(隆起之土)衍(平坦)之广陆(大道)兮,临皋隰(水岸低湿之地)之沃流。北弥陶(陶朱公)牧(郊外),西接昭丘(指楚昭王墓);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埘纪(十二年为一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路长之状)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孔子)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钟仪(楚伶人)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故乡)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言光阴迅速)兮,俟河清其未极(至)(黄河水多泥沙,难得水清,故有此言)。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喻无用之人)兮,畏井渫(治井除去泥垢,以使水清)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暗色曰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寂静无人貌)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忧伤)而 "恻(悲痛)。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半夜)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心得体会】

本篇选自《昭明文选》,乃王粲在荆州登当阳城楼所作。当时他为了避乱,从长安到荆州依附刘表,但刘表对他并不重视;所以在这篇赋里,他虽然欣赏着当地的风物之美,可是感怀身世,乃不胜故土之思。

人之有情,本是古往今来天地之间逃脱不了的定数,有情必有苦,“浮生若梦,总归虚无”,这是人类最终的体认!多少人都与我有同样的经历,长久以来,夜夜重复着同样的梦境: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吃足苦头,全为了它――寻觅心灵中无形的家!在途中,经常迷失方向,茫然无措,一再重复往返同一路段。那辗转!那煎熬!都只为了能找到它――属于一己的梦中家园!那苦苦寻觅后,终于发觉快找到的欣喜;与确定转过这个弯儿,就家门在望的庆幸;以及瞬间惊醒后,发现一无所得时的无奈与惆怅,在在牵引人的思绪翻腾不已……

这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更没机会识其庐山真面目的“家”,到底什么样呢?这就是王粲的故土之思──“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的感慨!虽有“回归”的愿望,虽有返乡的期盼,可他仍把俗世当家园,跳脱不了尘俗的虚幻眩惑,这是他的可悲之处。

但我们也可从此篇文章,简单认识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这种文体──系由辞赋演变而成,注重词藻的华美和字句整齐的“骈体文”,特点在于音律的讲求和字句的对偶。往后逐渐形成而至极盛的时代。同时欣赏一下当时有名的“建安七子”的文笔风格。

“红尘”非吾家,“大千”是客舍!大法修炼者,与王粲的登楼赋有着同样的悲愁与感慨,这也是我选此文的心情──“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没有像他一样的自怜自怨──怜惜有名的古人(孔子、钟仪、庄舄)都受制于环境,怨时光飞逝,哪天才能脱困?挂念着他的功名利禄、一生成就尚未施展!他一心仰赖的是外在环境的改变,以及能受有权势者所赏识而发挥所长!

而大法修炼者有的只是──史前誓约的兑现、助师救度的重责!可“回归”的意愿同样强烈,并身体力行──在修心提升中去掉人心;在助师正法里甩掉执着。同时,在其中改变着十恶毒世的恶劣环境;在其中起到有力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纠正了当前“唯钱是问”的偏差观念,扭转了眼下“道德解体”的危险状况。在世风日下的关键时刻、在危机四伏的红尘俗世,不计一切、不思安危的讲真相、救众生、劝三退。我想读者肯定明白,其目的、其作为,与区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作者】

王粲(西元177-217),字仲宣,三国时期山阳高平(今山东)人。少至长安,为蔡邕所推重,旋避乱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官侍中。与孔融、陈琳、徐干、阮?、应?、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