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4月06日】
现代艺术中普遍存在着这么一种观念:‘艺术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标准’,与之呼应的说法:‘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不应该受任何约束’。
确实,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当代艺术潮流中,无论从内容、媒材到表现方式,可说是百无禁忌,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任何争议性的题材,一旦跟艺术沾上边,就被另眼看待,被无限宽容了;任何怪诞的表现手法,也能在“创新”、“突破”的名义下被“理解”和大力推崇。人们正因为看不懂这些“高深莫测”的前卫艺术,不得不谦卑起来,努力从中学习和体悟一番。艺评家们能更挖空心思找出一些符合现代思维的逻辑,配合媒体的宣传,从此树立一个新的流派。
虽然现代艺术中也有具有巧思、美感或正面意义的作品,但是整个艺术的发展趋势确实走向了漫无标准的、价值混淆的浑沌状态。面对现代艺术,许多人并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或被感动。但潮流如此,也就顺应和接受了。而且不论作学术研究的还是从事艺术创作的,若不涉猎一些现代理论或手法,还有被视为守旧派的顾虑。
我在法国求学时,曾在一个研究音乐和绘画的教授家中作客,当他放松心情,放起了莫扎特的音乐时,我想起他在课堂上关于现代音乐的长篇大论,就问他:“老师,您不是都听现代音乐?”他的回答竟是:“噢,我受够了现代音乐。”
另一个真实例子可以证明人们对“艺术”已经完全失去判断能力。我任教高中的美术教室曾被老鼠肆虐,当时学校提供了一些粘鼠板,我就在上面放着小块蛋糕作为诱饵。一个学生刚進教室,看到放在讲台上的粘鼠板,就问:“咦,老师,这是谁的作品?”我大笑之余“欣赏”了一下粘鼠板,还真有点现代艺术的味道。
那么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或普世的价值?
在过去,人人都知道艺术追求的是“真、善、美”。从“美术”一词的原义看,标准也是明确的。美术在英文叫Fine Arts(法文Beaux Arts),其中art一词源自于拉丁文ars,意为“技巧”、“手艺”。Fine有美好、精致的,善的涵义,所以美术应该是“创造精致、美好的技艺”。而技艺(art)是有难度的,也就是有“基本功”的要求。而艺术表现美好,表现善,表现真实或真理,令人愉悦又能升华,所以具有教化作用。
从宇宙规律看,任何事物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才能长久。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艺术作为宇宙中人类文化的产物,也应该符合自然,符合人性(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感受),才能长久,跨越时空感动不同时代的人。古代的美学原则(均衡、和谐、比例、节奏……)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现代艺术潮流不断的更新,却寿命短暂;到目前为止,哪一件作品堪称不朽呢?
再从过去公认的经典作品来看,无论是古希腊雕刻、文艺复兴钜作,……包括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我们都能找到一定的品质。例如:
.严谨、准确或理性、逻辑;
.符合人性,情感表达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符合自然规律(和谐、统一,节奏、均衡、对称、比例…)
.理想化;汰芜存菁,体现“真、善、美”。
.富于精神内涵、体现出艺术家的修养。
.雅俗共赏,甚至妇孺皆解,一如李白的诗、莫扎特的音乐。
这些品质体现出来的不只是视觉感官的上美感,它完全像人的美德一样具有感召力,令人心悦诚服并乐于亲近,甚至使人得到精神升华,这也正是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艺术的不同层次
从艺术品表现的内涵来看,也有境界高低之分。虽然‘境界’、‘美丑’或‘画品’无法量化评价,但也存在着普世的基本认知而非毫无标准;而这‘境界’之分也与道德价值息息相关。
最高境界 ―追求永恒
不论在东西方,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在追求永恒的真理。这种永恒真理或具体化为神佛与天国;或抽象化称为“道”或“法”。所以东方人讲究“天人合一”,求“法”寻“道”。“道”或“法”就像宇宙的生灭运行的根本,无私无瑕,浩荡无边,包容一切。它远远超越人类情感,但因人也在其中,所以人也能感知。因此东方画中即使不直接表现神佛,也经常隐含着修炼哲思。(注1)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而在西方,古罗马哲学家普罗丁(Plotinus,二零五~二七零年)认为:真善美统一于神,神就是美的来源。所以西方艺术家直接以逼真的手法来表现神或天国世界,来代表永恒的,至高、至善的真理。西方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几乎都出自于神的殿堂里。
希腊的神殿、雕刻(优秀的希腊雕刻多出现在神殿内外)
西斯汀礼拜堂
希腊哲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还有这样的说法:“每个人的灵魂天然地曾经观照过永恒的真实世界……狂迷(少数先天感受力强)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的美……这些少数人每见到上界事物在下界的摹本,就惊喜不能自制……”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元神)都是来自‘永恒的真实世界’(神的世界) 。(注2)而人间的美好事物,是在“上界”(天国)早已存在的人间“摹本”。由此引申,如果人间的艺术能够使人回忆或感受到上界(神的境界)的美;即能够呼唤人的神性、启发人最初始、最纯真纯善的本性,使人净化回升,这样的艺术就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达到这种境界的艺术并不多见,当代艺术中也就更少了。所幸近几年来有巡回世界各地的“神韵艺术团”,她是当代罕见能达到此一境界的艺术演出。除了带给听觉、视觉的极致美感之外,许多人感受到神圣信息的洗涤净化,深感震撼。正如电影制片人N.Kahn所言:‘如果这就是天国,请把我带進去!’
其次― 崇高精神(sublime):
当然艺术也不一定要不食人间烟火,如神仙一般才能感动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体认到,人虽是上帝所造,却是世间的主体,人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认识神和自然,在现世的悲欢离合中淬炼生命、累积可贵的经验。因此艺术便从歌颂神与天国延伸到现世的美好,包括人生的尊贵荣耀,高尚的情感,更包括德性、公义等普世价值。
大卫《贺拉斯兄弟的誓约》表现人类“牺牲小我”的爱国情操
然而就像戏剧一样,一帆风顺的剧情不会吸引人,往往在困难和逆境中历尽艰辛和考验,激发出的生命能量才是最动人和可贵的。所以许多艺术作品从英雄、伟人的事迹中取材,表现了人性善、恶的对比和交战、逆境中的高尚人性光辉、冲突与和解过程中的超脱与升华,成为激励人心的永恒明灯。因为德性、智慧与勇气赋予了人类更大的尊严与荣耀,将人类由平凡提升至超凡。而通过艺术的淬炼,人的生命和价值更从有限延伸至不朽。
大自然使人自感渺小的同时,扩大胸襟。
此外,大自然的壮丽、无限、神秘与不可捉摸也是一种令人升华的崇高力量,人在其中自感渺小,不自觉升起一股敬畏与谦卑之心,超然忘我的同时拓宽了心胸与眼界。所以,大自然也永远是人类艺术的最佳范本。
第三种层次 ― 表现自我
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必然带有其本人的信息。从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性格、品味爱好,到创作的态度与习惯,都是形成其作品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作者的“自我”早已经在作品中了,是无须刻意外求的。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也正是此意。
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才华、思想或情感,与观众沟通,也是天经地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与动机会造成不同的效果。假如是有为的,矫情的,媚态的,可能就不如自然的真情流露来的感人。
所谓“表现自我”,或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独创性”,也是在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兴起之后的事。特别是到放弃客观物象写实的印象派之后,“个人风格”被越来越被强调,到最后成为评断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了。在二十世纪以后的作品中,许多艺术家有意摒弃传统,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表现而表现,挖空心思标新立异。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表现自我”,就容易流于个人癖好或走极端,以致难以共鸣。所谓“自我”也要看是什么样的自我,是颓废病态的?狭隘自怜的?狂妄浮夸的?还是光明磊落、友善为他的?就像人的品德一样,如果艺术创作是为了求名求利、哗众取宠,怎么能是高尚的呢?又怎么能真正的感动人呢?
艺术与道德息息相关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创作者本人的人品如何
艺术的题材是否合宜
艺术的技法体现的美德
什么样艺术能使人升华、净化,道德回升(实例)
1. 谁创作?
创作者是艺术创作的中心,其本身的状态自然极其关键。首先,创作者的品质和修养会反映在作品中:画如其人。柳公权也说“心正则笔正”。在此不妨比较颜真卿与宋徽宗的字体,前者端正敦厚,符合史上对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的描述。而瘦金体虽然飘逸俊秀,但是锋芒逼人,有风流轻佻之态,显然艺术家性格而不适一国之君。又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就像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天真喜悦,纯善纯美;一个气势雄浑,坦荡光明。
颜真卿(左)和宋徽宗字体的比较
其次,艺术家创作当下的心态和情感会直接流露在作品上:
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作者被贬黄州,寒食节恶劣气候中抱病却心系朝廷,有感而作的;笔划中抑扬顿挫随着心情起伏,一个满腔热忱却难伸其志的苏东坡活生生仿佛就在眼前。
苏轼《黄州寒食帖》
又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为了祭祀安史之乱中宁死不降的族兄颜杲卿和侄儿颜季明而作的。从开始的笔墨凝重;随着激愤之情逐渐高扬,行笔加快,涂改、枯墨之笔频现,此后笔势渐次跌宕,最后几乎肆意涂抹,不成行列;其对亲人的痛惜和对奸佞叛徒的愤恨跃然纸上。
颜真卿《祭侄稿》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善画圣母子像,他笔下的圣母容貌秀美,慈祥端庄。画家画神的时候带着崇敬心态,作品自然纯净无邪。然而拉斐尔画自己情妇时,多少带着人的七情六欲,画面就显得甜腻庸俗许多。
拉斐尔《圣母子与施洗约翰》又名《金翅雀圣母》
创作态度:在中国古代,画家把修养和创作合一,认为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画面。北宋郭熙的画论《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论述就可见作者作画的严谨态度:“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其子郭思的叙述也能得到同样的印证:“思平昔见先子做一二图……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郭熙之所以成为北宋山水名家,实非侥幸。
2. 创作什么?
艺术的题材会影响艺术家自己。为了忠实地表现题材,画家往往用心去理解、去模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如画神时的心态纯净而神圣,画魔鬼时心态凶残、面目狰狞;一如演员的揣摩角色。画高山大海时心胸超然开阔;画田园乡居时平和悠闲;画美女时多情怜爱,画悲剧时沉重严肃……也就是说,美好的题材对画家精神状态多有正面影响,如果经常描写负面题材,则可能对艺术家产生不良后果。如浪漫主义画家杰里柯为了描写船难作品《美杜沙之筏》,特地去殡仪馆停尸间大量“写生”死尸作为素材,不久出现精神耗弱,身体也每况愈下;在修养期间中又画了许多精神病人,最后在骑马意外后的病痛交加中死亡。西班牙画家哥雅在暴君独裁环境,对时代感到绝望,画作中不时地表现出恐怖、荒谬、残忍的景象;笔触与色彩也显得阴郁,画家最后在幻像与阴影中的纠缠中度过余生。
还有一些现代艺术家为了找寻灵感而吸毒、纵欲……画的内容也是颓废、幽暗的东西。恶性循环的结果,许多艺术家身心状态并不健康,甚至有吸毒死亡的如Basquiat。
艺术的题材或内容也会影响观众。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接触到什么,脑子里就不自觉地装進什么。特别是长期接触后,更容易吸收、同化,习以为常。所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尤其艺术的感染力强大,观众耳濡目染之际受到潜移默化,易产生仿效作用。
例如美国的暴力电影风行一阵之后,校园开枪扫射滥杀的情况大增;台湾热门国片《艋披》虽获得大力推崇,但也出现了大家不愿见到的后遗症:青少年斗殴事件增加。很多性犯罪者都是因为色情片看太多,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如果艺术展现的是色情、暴力、变态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风气必然有负面的示范作用。
善行善念带来正面效应的范例也有不少:例如台湾卖菜老妇人陈树菊长年捐出微薄收入帮助他人的义举被报导后,许多台湾慈善机构收到的捐款普遍增加。另外,《生命科学》(Life Science)报导的一项实验显示,看到他人善举而深受感动者,日后也可能同样行善 ……
艺术能善化人心,也是不争的事实,如莫扎特纯善与纯美的的音乐不但具有疗效(著名的《莫扎特效应》),还能降低犯罪率 。而米开兰基罗的壁画《最后审判》完成之日,教皇看到末日审判的严格无情时,禁不住跪下祈祷,说:“主啊!请不要在末日时判我有罪!”
3. 正统技术和观念也体现美德
基本功要求理性、耐力和专注:任何一项正统艺术都要求真才实学的基本功;而基本功的养成,则需要长期刻苦的磨练,要求耐力、专注等品质才能炼就真功夫。如西方美术的写实技法,讲求对物象理性观察与分析,勤恳不懈的反复练习;是一丝不苟的求真的态度,也是人类虚心学习、尊重造物的体现。
东西方传统艺术的美学观,也体现出完整、宾主、秩序、均衡、和谐等:从布局、造形到用色,一如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既以整体大局为重,也照顾了个体细节,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一样,每个部分发挥各自功能,又能协调一致。
多层次完成,温和浸润:许多正统的绘画技法,如西方的油画、蛋彩画,或如东方的工笔画,需多层次上色完成。以达芬奇擅长的“晕涂法”(Sfumato)为例,颜料多达30层,厚度加起来却不足40微,只相当于人体头发的一半。绘制出来的人物自然逼真,容貌表情细致不可捉摸。中国传统的工笔画讲“三矾九染”,在纸或绢上用矾水和色彩反复敷染,每染三层色彩补上一次矾水,如和风细雨的层层浸润、相溶,是耐心的、温润的,画面看来细腻精微,深刻而自然。
中国人把艺术和修养结合,书画中一笔一划都有讲究。说到这我想起一个件趣事:一个法国朋友曾经告诉我她学过中国书法,但是不明白为什么一开始老师要他们画一根一根的“骨头”。练过毛笔的人或许会会心一笑,因为练习基本笔划“一”字时,落笔起笔就要学会藏锋、回锋(初学者反复练习时看来就像一根根“骨头”一样),意思是要敦厚内敛,不露锋芒。同样的,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也讲究中庸、淡泊、平和、内敛、敦厚,偶有有飞白枯墨,也是应物象所需,绝不狂乱放肆,焦躁轻浮。而这种如君子般的品德涵养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做人延伸到所有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诗文、器物造形等无一例外,成为审美的一部分。所以古人以琴、棋、书、画修身养性,自有其道理。
宋瓷
不要忽视善的力量
可能有人认为,艺术中只表现美好与正面的东西,是不是太乏味了?如果艺术都是内敛、平和的,会不会太压抑了?欲望、恶念也是人性中真实存在的部分,为何不能表现呢?
其实,艺术中表现的善恶对比、正邪交战,爱恨情仇的题材中就包括了人性的负面元素,足以将戏剧张力发挥到极致。重要的是它能发人深思,记取教训或带来希望,完全是正向的启发。
另外,我们相信人性本善,真正的“道德”来自于人与天俱来的善良秉性,并不是外加的束缚。只有在人心已经放逸、“自我”已经盲目膨胀了的时代,才把道德视为对人性对的约束,才会想要挑战道德尺度而不自惭。其实一个艺术家创作什么题材,选择什么表现手法,就是他人品特质的展现,是创作者的意愿,就像人要为善或作恶,是自己的选择。
但我们还是希望提醒大家:不要忽视善的力量。目前的科学领域也已经开始研究并证实了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影响。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研究,说明良善的信息能够使水产生结构完整而美丽的结晶;而恶意或负面的信息则无法生成或破坏水结晶的结构。对生命的基本成分―水如此,对其它物质或生命作用应该也是一样的。
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David R. Hawkins)在其著的《Power vs. Force》中也证实:善恶有不同频率。人的身体会随着精神状况而有强弱的起伏。霍金斯把人的意识映射到1-1000的范围,任何导致人的振动频率低于 200(20,000Hz)的状态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例如,诚实、同情和理解能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相反的,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人脑中想着下流的邪念时,自身就在削弱。渐高依次是恶念、冷漠、痛悔、害怕、焦虑、渴求、愤怒、怨恨、傲慢,这些精神状态造成的频率都在200以下,对人有害。信任是中性且有益的,频率在250左右。再往上依次是温顺、乐意、宽容、理性、关爱和尊敬,喜悦、安详平静在600,开悟(enlightenment)在700-1000。
这些论述也间接证明了用善念创作美好、正向意义的艺术作品确实是利己利人,造福大众的;也只有这样的艺术真正令人升华。
结语
追求善与美是每个人的天性。美好的艺术不仅令人愉悦,而且令人向往光明、向往高尚的心灵境界,甚至体验到神圣、触及到永恒的真理。舒曼说:《艺术是在人黑暗心灵投射的一道光明。》带着正念、善念创作,不仅能让艺术家自我提升;创作出的正面题材,更能教化社会、利己利人。这同时是艺术创作者、经营和推广者、和美术教育者必须铭记在心的社会责任。
注:
1、《解读北宋范宽厍山行旅图》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9/11/17/62653.html
2、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上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進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