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8月03日】
*评议者案:今天这篇评议是上一篇评议的续篇。如要阅读上一篇评议,请使用链接: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11/7/30/76358.html
在谈下一个问题之前,先回复一位读者对上一篇评议中第四个问题里两个词条的反馈。
《特别通讯》反馈:大部分都同意,辛苦你们了。其中有两点反馈:
评议原文:“抢救人”可以缩略为“救人”但不能“抢人”,那还了得。
读者反馈:“抢人”,如果用在“和旧势力抢人”的时候,可以。
评议原文:又如“下世”这个双音词,许多作者都当做“下到世间”来用了,其实它的意思是“下一世”,即今生今世以后的生命阶段。
读者反馈:“下世”,也有“下到世界”的意思,例如歌曲“转轮圣王下世来”。经文《悟》有句:“人世浑浑,珠目相混。如来下世必悄悄然。”
首先非常感谢读者如此认真、仔细的阅读我们的评议,而且非常及时的寄来反馈信息,使我们得以立刻修改其中一条,避免了更多读者遭遇同样疑惑的可能性。在此诚恳希望,所有评议读者都象这位读者一样,认真、仔细的阅读,一有疑问就立刻及时的提出来。不要怕提错问题,提出十个问题,哪怕只有一个提对了,我们就有了收获;提错的九个,经过我们的解释,提问题的读者也会有收获:自己的疑惑解决了,自己对评议的内容也理解得更清楚了。下面是对这两个词条反馈的回复。
对于将“抢救人”缩略为“抢人”,考虑到要使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都不产生误解,我们认为还是不这样缩略为好。包括反馈中提的“和旧势力抢人”这个例子,也不是一般读者可能理解和认同的。同修之间可以这样说,但放到网上甚么人都来读,难免产生误解:“抢人”内涵强烈而负面,我们没有必要非得赋予其正面内涵,致使部份读者不能接受。对于“下世”一词,反馈中的疑问是因为我们疏忽了评议中所指的语言环境。任何一个词,在不指定其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讨论其内涵、用法等,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对此词的评议是基于“牢记下世愿”和其它类似的诗句。如果当时先把这句话举出来,再加评议,读者就不会产生类似于反馈中那样的疑义了。反馈中举出的例子都是“下世”作动词的情形,与我们要评议的诗句合不上。但因为我们忘了举出具体的诗句来,读者当然可能把所有词类都考虑進去了。收到反馈后已经立刻补上了上述诗句,并增加了“下世”作动词时不合原句内涵的解释。
*第五个问题,关于押韵和与之相关的术语。过去我们在评议中用到过的一些名词和术语,由于我们觉得都是不言自明或者通过阅读评议自然就能弄懂的,也就没有专门去解释。为了所有的读者,包括以前没有读过我们的评议的读者以及初学写诗、急于知道这些术语确切内涵的读者都能确切的读懂我们的评议,并且准确的运用这些术语来指导自己的诗歌写作,因此在这里把这些术语简单的解释一下。
谈到押韵,首先得有押韵的标准,那就是“韵书”。韵书就是把常用的汉字按其所属的韵部分列为若干部,每一部给予数字编号和一个(或几个)代表汉字为名。比如《平水韵》这部韵书的第一部是“一东”,第二部是“二冬”,第三部是“三江”,等等。《平水韵》的每一韵部是只含一个声调的,也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分开来立部的,前面提到的三个韵部都是平声韵部。《词林正韵》这本书的前面十四个韵部的每一部是包含平、上、去三声的,所有入声字又单独排列在全书的后面五个韵部中。比如其第一部的平声部份,是“一东二冬通用”,也就是包含了《平水韵》中“一东”和“二冬”的所有字在内;其上声部份则是“一董二肿通用”,也就是包含了《平水韵》中上声部份的“一董”和“二肿”两部中的所有字,其余名目以此类推。因此《词林正韵》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平水韵》各个韵部的重新划分和归类,韵部数目比《平水韵》少多了,也就是押韵的标准比《平水韵》宽泛得多了,用它作标准来写作品,当然就容易得多了。考虑到我们投稿作者们的水平不齐,同时也希望给所有想要学诗的作者更多的机会,我们选择了《词林正韵》作为我们登载作品的押韵标准。但如果你要以《平水韵》作为自己写诗的标准,我们当然是接受的。因此,下面谈到押韵的有关问题时,都假定我们是用《词林正韵》做为标准来衡量的。(《词林正韵》,去掉冷僻字后又叫《词韵简编》,在多个网站都能下载到)
押韵是两个或多个诗句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也就是这些句子的尾字都属于标准韵书中的同一个韵部,就说它们之间是押韵的了。这种关系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如果A句与B句是押韵的,则B句自然和A句是押韵的。说一首诗是押韵的,就是指这首诗中规定要押韵的句子都按要求押韵了。一首诗中被规定必须押韵的那些句子,它们的尾字就叫作韵脚。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字数规整的五言、七言、六言、四言等古诗,以及五言、七言的格律诗,其韵脚位置都安排在双数句(即第二、第四、…句)的句尾。第一句的尾字可以和规定的韵脚同韵,也可以不同韵或选择某些近韵字(这有规定,不是随意选)。除第一句外的单数句(即第三、第五、…句)的句尾,不要求押韵,而且以不押韵为好。有个别人喜欢每句都押韵,那样容易造成韵脚重复的毛病,而且音韵效果反而不好,因为押韵和不押韵是互相衬托、加强的,全都押韵、一边倒,反而减弱押韵的效果。平仄的运用也是一样。单数句(即第三、第五、…句)的尾字的平仄,在格律诗中必须和韵脚的平仄相反,在古风中虽然没有强行规定,但一般也是以平仄相反为好。有些古诗中有一连两句或几句都押韵或平仄都相同的,那很可能是根据内涵的需要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果单数句的尾字平仄老和韵脚相同,也同样会降低韵脚的声韵效果,因为平声和仄声也是互相衬托、加强的。
一首诗中某一句的尾字如果与韵脚同韵部了,就说这一句诗入韵了。这个说法包括必须押韵的句子和不要求押韵的句子,因此人们常说,古体诗的第一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与此相反的情形,如果一句诗本该入韵的,却没有入韵,古人就说成这句诗落韵了,这个说法只用于规定必须押韵的句子。我们在以往的评议中却很少用这个术语,我们选择了失韵的说法。我们是仔细考虑过后才这样说的。“落韵”按字面讲,是落在了(所需)韵部之外,这样说的前提是这首诗的韵脚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韵部作为其归属了。但我们在实际审阅来稿时,却时不时的遇到有的诗歌任何两句之间都不押韵,也就是所有韵脚都是流浪儿、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家,这时说“落韵”就有些不通了:没有哪个韵部让哪个韵脚来“落在”它的外面。而说“失韵”就没有这种问题:不管多少韵脚落韵了,说它“失掉了韵脚资格”都是对的。因为前者牵涉到某一确定的韵部,而后者只强调它自己的身份或状态。如果一首诗到了这种任何两句之间都不相押的程度,我们就说这首诗完全不押韵。这是一种极端情形,但确实是存在的。
由于我们接着就要谈一些典型的混押错误了,所以把这个术语谈一下。我们所说的混押,是指诗作者在一首诗中反复把两个不同韵部的字当作相同韵部来押。这种混押大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韵部之间。比如《词林正韵》第一部(含“东、冬、董…”)和第十一部(含“庚、青、蒸、梗…”)之间;第六部(含“真、文、轸…”) 和第十一部(含“庚、青、蒸、梗…”)之间;第九部(含“歌、哿、个”)与几个其它韵部之间的混押。这些混押的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到了不说不行的地步了。
为了让读者早读到评议,今天就此打住,下次继续讲混押和其它一些具体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