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2年05月07日】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胃痛针足部的穴位、腰痛针脚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了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现在我们介绍,足阳明胃经之循行。
足阳明胃经之循行:足阳明胃经经脉,从鼻的两旁开始,上行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到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晴明穴相交会,向下沿鼻柱外侧,进入上齿中,回出来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来沿下颔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颔角的颊车穴向上行至耳前,穿过颞颔关节,经过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即上关穴),沿着鬓发边际到额前;下行的一支,从大迎穴前方,向下到喉结旁的人迎穴,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归属于胃,联络脾;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循行于胸腹部,经过乳中(即乳头处),挟脐两旁到达腹股沟中央的气冲处,腹内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幽门部起始,向下沿腹腔内到达腹股沟中央的气街处和主干相会合,向下经过大腿前面髀关穴,到达隆起的伏免穴,向下入膑骨,沿着胫骨前外缘,到足背上,进入中趾内侧缝。另有一支脉,在膝下三寸分出,向下到中趾外侧缝。从胫骨外缘下行的主干,在足背部又分出一条支脉,进入大趾内侧端。
足阳明胃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四十五个穴位,左右共有九十个穴位:
头维穴,下关穴,颊车穴,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上巨虚,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循行的时辰为:早上7时至9时。
《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经多气多血。胃者,脾之腑。”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之上口,名曰幽门。”
足阳明胃经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溲溲颤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亦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喎,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部(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颤,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从头走到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下面我们介绍五输穴。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藏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输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在五行分属金的“厉兑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满,“内庭穴”五行属水是荥穴主治身热,“陷谷穴”五行属木是俞穴主治体重节痛,“解溪穴”五行属火是经穴主喘咳寒热,“足三里穴”五行属土是合穴主治逆气而泄。足阳经有原穴,足阳明胃经之原穴为“冲阳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足阳明胃经:厉兑穴
以下举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厉兑穴”来说明经络穴位临床治病的疗效。
厉兑穴主治:
厉兑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主治心下满。厉兑穴五行属金,而足阳明胃经五行属土,五行相生,土能生金,厉兑穴五行属金,为本经之子穴,按“实则泻其子”之治则,凡胃经之实症,用厉兑穴。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则:
《医宗金鉴》记载:“厉兑主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面肿、喉痹、惊狂,好卧足寒,膝膑肿痛等症。”此穴与隐白穴同针,治梦魇不宁。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大趾次趾之端外廉,第2趾爪甲角旁约0.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压在厉兑穴上,食指顶挟住第2趾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前述之症状可以缓解。
足阳明胃经:内庭穴
内庭穴主治:
内庭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荥水穴,荥穴主治身热。内庭穴在五行属水,阳明胃经五行属土,五行“土克水”,所以为本经所克之穴。凡水旺反侮土之症,可用本穴。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则:
《医宗金鉴》:“内庭主治痞满坚,左右缪灸腹响宽,兼刺妇人食蛊胀,行经头晕腹疼安。”
《通玄指要赋》:“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思食,耳鸣针便清。”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背次趾本节前外侧,第2~3趾缝处取穴。
【操作方法】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内庭穴上,食指顶挟住脚底第2趾缝下方处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复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本穴加灸法效果好,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足阳明胃经:陷谷穴
一、陷谷穴主治:
此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俞穴(俞穴主治体重节痛),为原气由三焦输转于胃经之处(如水流之转注处)。陷谷穴五行属木,胃经五行属土,木能克土,凡肝火旺而克土之症状,皆可泻陷谷穴而治疗。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则:
《医宗金鉴》:“陷谷穴主治水气肿,善噫,疝气少腹痛,肠鸣腹痛,疟疾振寒无汗。”
《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背次趾本节后外侧,第2~3跖骨结合部之后凹陷处取穴。
【操作方法】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陷谷穴上,食指顶挟住脚底第2趾缝下方处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足阳明胃经:冲阳穴
一、冲阳穴主治:
此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难经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则:
《医宗金鉴》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针胃经之原穴冲阳穴,脾经之络穴公孙穴可治项、颈、胸,膺、胯、股、胫、胻、足跗疼痛,发狂妄言,高歌弃衣而走,恶烟火,闻木音即惊。皆胃、脾经病也。”现在临床点刺出血,治疗踝关节扭伤,效果佳。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背最高点,足背动脉跳动处,即陷谷穴上方3寸取穴。
【操作方法】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冲阳穴上,食指顶挟住足底下方,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再按压公孙穴(此穴在脾经) 五分钟,症状可缓解。
足阳明胃经:解溪穴
解溪穴主治:
此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经穴(经穴主治喘咳寒热),为胃经原气行经之处(经者如水之行也)。解溪穴五行属火,胃经五行属土,五行相生“火生土”。“虚则补其母”,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则:
《医宗金鉴》:“解溪主治风气面浮,腹胀,足肿,喘满,咳嗽,气逆发噎,头痛,目眩,悲泣癫狂,惊悸,怔忡等症。”
《玉龙赋》:“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百症赋》:“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踝关节前,位于系鞋带处,即伸趾长肌腱与伸拇长肌键之间。
【操作方法】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解溪穴上,食指顶挟住足跟上方,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
一、 足三里穴主治:
此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穴主治逆气而泄),为胃经原气所入之处(合者如水之会也)。足三里穴五行属土,又是四总穴之一(肚腹三里留)。胃经五行属土。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则:
《医宗金鉴》:“足三里主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水肿,心腹鼓胀,噎膈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三部痹痛等症。”
《席弘赋》:“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髋骨腿疼三里泻。”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此穴三十岁外才可灸)。
二、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l寸许取穴。
【操作方法】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三里穴上,余四指挟住小腿后方,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覆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足阳明胃经:结论
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足阳明胃经循行从头走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从阳明经脉荣于面的道理,就可以知道只要阳明的经脉(包括手足阳明经)气血运行顺畅,功能正常,脸部的皮肤自然光洁明亮。
《内经》曰:“胃者,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四肢皆禀气于胃,阳明主肌肉……。”
足阳明胃经的穴道,有四十五个穴位,左右共有九十个穴位,而且密布在肚脐左右两边,只要你常常去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也是最佳保健法。再配合“食饮有节”,即食不过饱,饮不过量。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自然能保健肠胃的功能。
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在五行分属金的“厉兑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满,“内庭穴”五行属水是荥穴主治身热,“陷谷穴”五行属木是俞穴主治体重节痛,“解溪穴”五行属火是经穴主喘咳寒热,“足三里穴”五行属土是合穴主治逆气而泄。足阳经有原穴,足阳明胃经之原穴为“冲阳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井、荥、俞、经、合”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对身体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