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2年08月11日】
【原文】
xú gàn zhōng lùn ,yáng xióng fǎ yán 。
徐干中论,扬雄法言。
ㄒㄩˊㄍㄢˋㄓㄨㄥㄌㄨㄣˋ,ㄧㄤˊㄒㄩㄥˊㄈㄚˇㄧㄢˊ。
徐干中论,扬雄法言。
【注释】
(1)徐干:字伟长,东汉末年北海郡(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之一。自幼勤学,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建安二十二年,疫病流行,建安七子除孔融、阮瑀早死,其他五人皆死于疫病。
(2)中论:徐干的主要著作。弘扬圣人教化,跳脱建安七子的文风,自成一家之言。
(3)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恬淡无为,早年钦慕司马相如,常模仿相如作辞赋,声名远播,因此被汉成帝召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篡汉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受人牵累,投阁自杀未死。又任大夫。
(4)法言:扬雄仿《论语》而作,采问答体。阐扬圣贤之道,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
【语译】
徐干为延续儒家正道而作《中论》,扬雄尊崇圣贤大道而作《法言》 。
【人物故事】
徐干十四岁时,开始专心苦读五经,发愤忘食,夜以继日,父亲恐怕他因此生病,经常禁止。故不到二十岁,学习五经皆能朗朗上口,又博览传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此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国家制度败坏,贵族子弟结党求名。于是徐干闭门自守,以六籍(诗、书、易、礼、春秋、乐)娱心,别人有一项学业胜过自己,便跟随他学习,必定学尽才罢休。志在总各家之所长,统道德之精微,日夜不懈,太阳西斜了还没空吃午饭,晚上也无暇脱衣入睡。只求弥补圣贤之德的空缺,发扬精妙之言于衰落之际,何暇追求浮名?徐干见当时文人只重辞藻华丽,不曾阐扬大义(圣人之道),广传正道教化,“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所以废止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二十篇。(《中论.徐干中论序》)
徐干主张学习以“大义为先,物名为后”,掌握大义,具体事物就有所依据。然而鄙陋儒生致力于物名,研究训诂章句,不能统合大义宗旨,以获得古代圣王的心志,所以耗费时日而没有成就。并认为人若不学,无法有美德。故君子对于学习努力不懈,犹如天体日月运行,终身不停,坚持到死后才停止。(《中论.治学》)
徐干认为人之成就道德,犹如空的容器。容器空虚才能注入东西,满了就停。故君子常心志谦虚,容貌恭敬。不以超群之才,加于众人之上,视他人如贤能,自视如不足。所以人们愿意教导他而不厌倦。其实才思过人、雄辩过人、勇敢过人都不珍贵,君子重视的是恐怕自己向善还不够,还有缺点未改过。(《中论.虚道》)
扬雄年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为人平易旷达,口吃不能畅所欲言,沉默而好深思,清静寡欲,不求富贵,安于贫贱。家产不超过十两银子,家无余粮,他还是悠然自得。若不是圣贤之书,他就不喜欢;若不合其意,虽是富贵人家也不为其做事。(《汉书.扬雄传》)
扬雄眼见各家学说彼此背道而驰,大多诋毁圣人,巧辩异辞以搅乱时政,破坏圣贤大道而迷惑众人,使其沉溺其中而不知道是错的。直到司马迁作《史记》,记载六国、楚汉之事,不与圣人看法相同,是非观念大异于经书。所以人们常问扬雄,扬雄常用礼法回应,于是著述十三卷,效法《论语》,号称《法言》。赞曰:其实扬雄好古而乐道,希望以文章成名于后世,他认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皆斟酌本意,相互仿效而发挥。(《汉书.扬雄传.法言》)
扬雄认为儒者能通天、地、人。(《法言.君子》)孔圣之尊贵无人能敌,其富裕举世无伦。(《法言.五百》))主张人的天性善恶相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
【说明】
徐干作《中论》,目的在上求圣人之道,下救流俗之弊。其中讲述了道德是人之根干,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改过迁善的重要……延续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谴责君王教化败坏,导致社会各阶层靡烂不正之风,这也正是东汉灭亡的原因。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赞赏徐干:“观古今文人,大多行为不检,很少能以名节立身于世,惟独徐干文采、内涵兼备,恬淡寡欲,有不慕虚荣的高尚志节,可说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了。所著《中论》二十多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世,此人当死而不朽了!”
扬雄本为辞赋名家,但认为那是小孩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其实他好古乐道,尊儒宗孔,希望以文章传世,故效仿《论语》作《法言》。桓谭赞赏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论述不违圣人,必能流传于后世。扬雄去世四十多年,果然《法言》大行于世。
扬雄《法言》主张人性善恶相混,有别于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宇宙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样性,于是形成相生相克的理。虽然万物皆有佛性,但同时也有魔性。人若能让自己去除魔性,充实佛性,便是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