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3年11月24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令时,不但为民请赈、开仓放粮,还用修城墙的办法,招豢灾民务工,救活百姓。
1746年,潍县遭遇大灾,百姓饿的相易食。清代朝廷律令严厉,官吏未经申报批准,不得开仓放粮。但如果等到批准再开仓,辗转时日,百姓饿死的更多。郑板桥为救百姓,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未等到批准就紧急开仓放粮。开仓虽紧急,但有条理、不混乱,为免冒名多领,让百姓拿券领粮,救活万余名百姓。他还捐出他的养廉金施粥,让百姓签下借券,后来又尽毁借券。为此,郑板桥在潍县有很高的声誉。
秋天庄稼又欠收,靠开仓放粮,长久下去不是办法。郑板桥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不向朝廷要钱、又能使民间富户肯出力为灾民施粥。当时潍县城墙年久失修,水浸坍塌,而城墙的牢固、防洪防寇,是关心财产安全的城中富户看重的。于是,郑板桥号召潍县绅民修补城墙,并自己带头捐五百两银子左右(相当于他半年的俸禄加养廉金),捐修城墙六十尺,之后他又捐钱增修到八十尺。这些捐的钱并不经过郑板桥之手,全部委托潍县民间公认的忠厚、公正之士保管、用于雇工修城,“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但聿观厥成而已。”(《修城记碑文》)不经手百姓一文钱的做法,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他的带头下,潍县乡绅富户纷纷捐钱修城墙,不管是捐修六十尺的、还是六尺的,郑板桥都给予刻碑表彰。郑板桥用修城墙雇佣了大量灾民来务工就食,救活了上万逃荒的百姓,使他们免去流离失所、要饭之苦。潍县的富户、贫民都很满意。
潍县城墙经过修补,异常坚固,此后经过捻军兵乱、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中大小不等的战事,多次兵临城下,皆因潍县城易守难攻、坚不可摧而无一次破城而入,使得潍县百姓免受战祸之苦。
后世,中共攻打潍县时,靠现代炸药,仍死伤惨重才占领潍县,也从此开始中共治下欺压、乃至迫害潍坊百姓的血泪史。
五千年神传传统文化下的古代官吏,大多怀有仁善之心,清正爱民,为百姓做好事,留下许多佳话。而中共破坏了中华五千年神传文化,使官员道德下滑,腐败横行,官民矛盾加大,强制拆迁、强制征地、强制下岗等事件层出不穷,房价飙升,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成本不断增大、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官员坐在民愤的火山口上。中共假恶斗、残暴的本性,才是造成当今社会矛盾的罪魁。退出党团队,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