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况钟先糊涂后严正,斩大恶诫众吏,苏州大治(数文)

陈必谦


【正见网2014年01月11日】

一、误福

北宋年间,毕士安官居宰相,他的女婿皇甫泌,行为放纵,屡教不改。毕士安想当面向皇帝报告,传请求撤婿官职,刚一开口说出:“臣婿皇甫泌……”便因为边防有紧急警讯,传报皇上,毕士安下面的话,就没有说出来。

过了几天,毕士安又要说这件事,即正遇上皇帝急着上厕所,皇帝起身,边走边说:“你多次说起这事,我已经知道了。”不久便降下圣旨,皇甫泌被提升了二级。毕士安竟然不敢说明真相。

唐代宰相李吉甫,讨厌吴武陵这个人,想阻挠吴武陵在仕途上的进展。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带着录取榜文来找李吉甫,李吉甫未接榜文,就先问:“吴武陵考中了吗?”

这时,忽然有太监来宣读皇帝的诏书。考官误以为吴武陵与李吉甫可能是老朋友,便悄悄取出怀里揣着的榜文,临时添上了吴武陵的姓名。

太监离去后,考官把榜文呈给李吉甫。李吉甫看了说:“吴武陵这个人粗俗得很,为什么要录取他?”然而名字已上了榜,也无可奈何了。

以上两件事正好类似,皆是因误会而得福。

世上有些事,出人意外,却又无可奈何。

(王谠《唐语林》)

【附言】

因误得福,皆因人治,而无法治。个人升迁荣辱,只须上司的一句话。人治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因为人治,官场上贪赃枉法,人的命运变幻莫测,今天可能因误得福,明天可能因误得祸。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咱们自个儿“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心,做个好人。”这是可以自主,并能做到的。神灵也会嘉许。

二、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后被尊为“宗圣”。

早先,曾子很贫困,穿着破烂的衣服,在田野里耕作。鲁国国君派使者前往送给曾子一块土地,说:“请你在这块地上耕作,用收成来置备衣物。”

曾子不接受。使者说:“又不是你自己要求的。人家主动送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子回答说:“我听说:收受人家好处的人,会惧怕对方;给别人好处的人,会轻视对方。即使对方不轻视我,我能不惧怕对方吗?”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受贿者惧怕对方(行贿人),贿赂者轻视对方(受贿者):这是多么真实的心理写照。

清正廉明,襟怀坦荡,何来惧怕,何来轻视?做人,不可轻视自己的人格,也不可玷污别人的品性。所以,无论是行贿或受贿,皆不可为;弃若敝履,才是上策!

三、况钟先糊涂,后严正,斩大恶,诫众吏,苏州大治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有权势的奸邪官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当时是号称“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

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上任。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批发文书。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依从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非常高兴,暗地里说:“知府昏庸糊涂,好欺骗。”

况钟却暗自查访,调查实情。过了几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以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指东划西,任意循私。你们这群人,颠倒是非,舞文弄墨已久。其中罪大恶极者,必须处死,以正法典。”当即下令处死了民愤最大、贪赃妄法、穷凶极恶的几个人。又将属吏中贪婪、暴虐、庸暗、欺伪的人,全都训诫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平民百姓,大受鼓舞。从此以后,属吏们全都奉法行事;而百姓开始信任上官,笑逐颜开。

况钟初现糊涂,后示严正,斩大恶,诫众吏。他免除掉繁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规章中有不利于老百姓的条款,就立即上书朝廷,申请免除;快刀斩乱麻地平反了当地几个寃假错案。终于把当时最难治理的苏州地区,治理得物富民丰,安定祥和。

(《明史•况钟传》)

【附言】

领导昏庸,则容易受欺骗;领导严正,则下属奉法行事;领导明察秋毫,则下属不敢松懈、敷衍塞责。

不是社会难治,而是贪官邪佞不除,民不聊生,对政府失去信任所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