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堂医案医话(四):外感退热方

明心


【正见网2014年03月24日】

【功能】:发汗解表,祛邪退热,抗菌抗病毒。
【适应症】:此方可通用于各种外感表症的发热急性期。只要见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痛,咳嗽,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处方:
生麻黄6克 杏仁10克 石膏15—30克 甘草6克
知母1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金银花20克
鱼腥草15克 半支莲15克

三剂、 水煎服

【用法】:三碗水煎成一碗,煎两次,合并药液,分成三份。早、中、晚饭后30—60分钟以上分服。(上方为5周岁小儿剂量,应用时请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酌情增减。)麻黄宜先煎去上沫,石膏宜先煎30分钟,如果患儿家长认为太繁琐,可以不必先煎,除去药液上面浮沫就可以。

【加减变化运用】:

1,患儿发热无汗,口不渴的方中麻黄一定用生麻黄;
2,患儿发热有汗,口渴的麻黄可用生麻黄也可用炙麻黄。汗出不畅时还是要用生麻黄(往往在来诊前家长已经给患儿服用扑热息痛、美琳、安瑞克等退热药,但汗出往往不彻,仅有头部、后背等局部见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身透汗)。炙麻黄现在药店里面卖的炮制并不好,最好抓生麻黄自己回家用好蜂蜜在家中自己拌炒,小火加热,只要一出青烟,闻到麻黄的香气出来就离火,冷却即可。

3,孙老在应用此方(最多3剂)退热后,再根据具体疾病的病情另行处方,辨证论治。

【医嘱】:

1,患儿服后,要嘱咐家长注意保暖,温覆,最好能够多喝热粥或热水帮助发汗,往往汗后即热退身凉,如果患儿当天夜里不再发烧,第二天基本就不会再发热。往往提示邪气随汗而解。
2,方中有麻黄,煎药时切不可水放太多,煎的时间太久,以免减弱了此方解表发汗之力。
3,一定要饭后服用。(饭后服可减轻对胃的刺激,尤其是有些患儿本身脾胃不好,服汤药后易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

4,在患儿发热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切不可食用过凉、过油腻、过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则,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反复发烧(中医古代所讲的“食复”—因为饮食不慎而疾病复发!)。

5,使用此方的同时,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查清病因,配合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以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降低,淋巴分属增高或单核细胞增高,可以配合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果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配合抗支原体治疗。

【禁忌】:高血压、严重冠心病、心梗、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禁用。

【按语】:本方是一位姓孙的儿科前辈所传,是孙老临床治疗各种外感急性热病的习用方,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于各种外感发热,效如桴鼓!患者,往往当天服药后,只要能发出汗来(这种汗是药汗,不同于患者自己所出的黏糊糊的汗,这种汗,汗出后皮肤清爽,患者自觉全身轻松),基本后半夜就能退烧。我亲自在临床上使用过而取效的有: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肺炎、哮喘发作急性期、各种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等。只要是外感来的高热,退热效果肯定、卓著!孙老在应用此方退热后,再根据具体疾病的病情辨证论治。

【方义分析】:本方集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白虎汤于一身,可以清除来自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的外感之邪;并加入金银花、鱼腥草、半枝莲清热解毒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这类中药既能抗病毒又能抗细菌。本方可谓中西合璧,既符合传统中医的外感伤寒辨证理论,又符合现代医学对外感类疾病是由病毒、细菌引发的现时代见解。

我在临床中,把本方又有所变动,使其更适合于临床最常见的小儿发热、咳嗽、无汗、口不渴、脉浮数的这类外感表症。
【处方】:麻黄6—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5—30克 甘草3—10克
柴胡6—10克 黄芩10克 知母10克 半枝莲10—15克
金银花10—20克 连翘10克 青蒿10克 牡丹皮10—15克
蜜炙桑白皮10—15克 蜜炙紫苑10克 鱼腥草10—15克
3剂,水煎服。

(上方为5周岁小儿剂量,应用时请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酌情增减。)

【加减】:

1,咳嗽声音种浊,有痰的可加川贝3克,以增强化痰之力。
2,面颊红赤,加地骨皮10克,以加强泻肺火,清虚热之力。地骨皮与桑白皮合用,有“泻白散”之意。桑白皮清肺热,泻肺火,偏入气分。地骨皮泻肺火,清血热,主入血分。二药同用,以气血双清。
3,便秘时一定要用紫苑,剂量可略增加,因紫苑又可化痰止咳又可润肠通便。
【服法】、【注意事项】、【禁忌】同前。

这样一来,退热效果依然很好,缓解患儿咳嗽的作用又得到加强,往往有的流感患者3剂药后,热退了,咳嗽也好了,基本不需要再服药了。

刚开始,此方仅用于小儿患者,后来给成人患者使用时也收到很好的疗效,所以现在广泛用于成人小儿的各种外感病。但成人患者,有高血压,严重心脏病,先心病病史的患者要慎重使用,甚至禁用(现代药理认为麻黄碱的副作用),有的患者服后血压升高,心慌心悸。所以临床坐诊,一定要详细问诊,切不可粗心大意,草率处方。事关生死,不可儿戏,不可逞强。

今举验案一例:

王**,男,5周岁,2014年3月14日下午4时

首诊:

奶奶代述:患儿于一周前发烧39摄氏度,咳嗽,前往县医院办理住院治疗,检查血常规、支原体、衣原体、胸片,均无异常,每天静点头孢类药物、抗病毒、止咳药,具体药物不详,头几天热退了,但一直咳嗽,昨日夜间又高烧,今天主治大夫改换静点红霉素,上午烧退了,下午又发烧,很是心急和疑惑:住院7天,没查出什么病因,点滴也一直在挂着,怎么倒烧起来了?!今日在路上遇一友人谈起此事,经其友人介绍来我处寻求中医中药治疗。

现病史:患儿昨日夜间高烧39度,恶寒,静脉给药后热退,下午2点多钟又高烧39度,刚喂完美琳,热尚未退。体胖,面色红黄,咽部红赤,扁桃体充血一度肿大。鼻塞,鼻涕黏稠色青黄,咳嗽晨起重,声音重浊,有痰不多、不知是白是黄(不会咯,都咽肚了),无汗(静点退热药后有点汗,但平时基本无汗),口不渴,平素手心热,饮食二便睡眠尚可。舌淡红苔薄白根部略黄。脉浮数,指纹淡紫。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无痰鸣音,无水泡音。

诊断:

1,上感
2,发热待查

分析:

外感风寒,侵袭肺卫,入里化热。营卫淤滞,故而发热、无汗、恶寒;
邪袭咽喉、气道粘膜,灼炼津液为痰,故而鼻塞有浊鼻涕,扁桃体肿大,咳嗽,有痰;
静点抗生素类药物,虽能抗细菌、抗病毒,但毕竟属于苦寒药,应用日久,化燥伤阴,反见发热。
处置:1,中药颗粒剂
生麻黄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5克 甘草3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知母10克 半枝莲15克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青蒿10克 牡丹皮10克
蜜炙桑白皮10克 蜜炙紫菀10克 地骨皮10克
3剂,

用法:开水冲服,一剂分三份,每次服用三分之一。

医嘱:

1,到家马上服用三分之一,晚上12点前再服三分之一,服药后,一定要喝热水或热粥帮助发汗。如果能够出透汗,明日就会热退,明日可只服两次。
2,饮食清淡,切不可大鱼大肉,生冷鱼腥,太甜太咸一并忌口。
3,明日早在医院复查支原体、衣原体、血常规。
4,有病情变化随诊。

二诊:

2014年3月17日下午4时,奶奶代述:服完中药当天夜里出了透汗,烧就退了,咳嗽也减轻了,至今一直未再发烧。在医院复查支原体、衣原体、血常规仍无异常,已经办理出院。患儿也特别主动要求继续服用中药,因为静点红霉素太痛苦,恶心,肚子疼,胳膊血管也痛。
查:扁桃体略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处置:该方,养阴止咳汤3剂(具体方剂、用法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继服,医嘱如前。

三诊:

2014年3月20日,奶奶代述:已经基本不咳嗽了,一日总共咳嗽10声左右,一直未发烧。并问:患儿有尿床的毛病,可否治疗?

处置:

1,中药颗粒剂药处方:
柴胡6克 黄芩 10克 半夏10克 党参 10克
生姜3克 大枣 10克 炙甘草 3克 桂枝 6克
白芍 10克 生龙骨20克 生牡蛎20克 生麻黄5克
3剂。用法、医嘱、按摩手法略。(详见第一篇文章)

按语:当我们的处方真正有了疗效,才能取得患者和家属真正的信任。有的患者全家都会到你的诊所治疗,还会给你介绍他的亲朋好友患者前来救治。这一切,都来源于临床实践中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基层中医,一定要掌握一些可靠有效的办法,反复实践,反复应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真正的疗效,会让患者和社会更加认同中国的传统中医中药,使这门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古老技艺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