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4月17日】
箫相传为舜所造(注1),唐代以前箫是指排箫,即多管箫。今天我们指的箫为单管箫,又称洞箫。洞箫在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箫一般以竹子为原料,称为竹箫,另外还有玉箫和铜箫。
古代箫主要以伴奏为主,很少有流传的独奏曲。较著名的有《妆台秋思》以昭君出塞为故事内容,曲调凄婉忧伤。还有就是十大古曲中的《渔樵问答》(注2)是琴与箫的合奏。还有十大古曲中的《平沙落雁》(注3)也是琴箫合奏。箫(洞箫)以它独特的柔和与深沉深受现代人的喜爱,主要用于表现悠长、伤感、细腻、典雅的乐曲。
古代的箫,排箫相对来讲曲调丰富一些,在伴奏时经常使用,而箫(洞箫)则因为单调而较少使用,另外吹奏的乐器往往容易听到换气的声音,破坏了曲子的整体协调性,因为只有感觉不到演奏者的存在,只有音乐本身的存在,才算是最好的的曲子,这一点确实洞箫很难做到。听过一些古代的和现代的箫曲,往往都存在听到喘息声问题。如果加上一些其它乐器的帮助,也许可以弥补掉这个不足,只是一定要适可而止,过了就会掩盖掉箫的那种悠长细腻的韵味。
现代人非常喜欢箫,也许正是因为他的那种简单。现代人在纷杂的社会里,很难体会到那种孤寂与脱俗的感觉。听洞箫仿佛将听者带到那遥远的高山之上,体验远离世俗的超脱感。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确实很好。
注1:《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注2:《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注3:《古音正宗》中评价《平沙落雁》:“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