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男女混穿衣饰,伤害风化,引祸招灾 (数文)

慧淳


【正见网2014年11月19日】

一、王玄谟善心诵佛获神救

王玄谟,南朝时代的宋人,官为宁朔将军,宋帝派他围攻北魏的滑台。滑台城内多茅屋,部属建议,乘其不备,以火箭射入烧杀,一举攻破。王玄谟心中不忍伤害满城百姓,因而不许,致使攻城数月不下。

后来,魏主拓拔焘,率百万大军,渡河赶来营救滑台,声势震动天地。王玄谟军士畏惧,纷纷逃亡,散走将尽,滑台不克。王玄谟军队败归。

事后,主将萧斌,以军事失利为由,依法判处王玄谟死罪。

王玄谟将要被处死刑前夕,梦见有人告诉他说:“至诚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千遍,就可脱免。”王玄谟说:“我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夕怎能诵完千遍呢?”于是那人便亲口教授他诵念观世音十句经文。王玄谟醒来,记忆清晰,便放下万缘,一心一意,至诚恳切地诵念观世音十句经文,遵照嘱咐诵满千遍。

次日,他被带到刑场,临受刑时,仍然诵念不停。忽然呼声传来:“停刑!停刑!”果然是主将传令,赦免王玄谟罪刑。原来校尉官沈庆之.在主将面前极力劝谏,因而法外开恩,幸免死罪。

宋明帝即位后,授王玄谟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后来加封都督。八十一岁时去世。

(事据《南史•王玄谟传》)

二、男女混穿衣饰,伤害风化,引祸招灾

何晏是三国时代魏国宛城人,字平叔。常以美貌风采而自满,平素好穿女人衣服,常涂脂粉,美化姿色,当时有“傅粉何郎”的称呼。后来与魏公主婚配,累官至侍中尚书,爵位列侯。但是,后来终于被司马懿抄家斩杀。

傅元评论说:“何晏这种男女不分的奇装异服,就是妖服。既已穿上妖服,身家灭亡,必然跟踪而来。从前,夏桀的爱妃妹喜,喜欢配戴男子冠帽。不久,夏桀的天下就此毁灭。何晏穿着妇人衣服,也遭家灭身亡。上述两个人,都是男女混穿衣饰,颠倒性别,破坏人伦,伤害风化。他们所招来的祸患,是相同的。”

由此推知,要端正礼俗风化,男女各别,不可混穿服饰及仪容,也是应当特别留意的。

(事据《五行志》)

三、救别人便是救自己!

飞云渡这个地方的风浪,十分险恶,常常发生翻船的灾难。有一个年轻人,生活放荡不羁,曾经拿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到占卜者那里,问一生的富贵和寿命长短。有个占卜者告诉他说:“你的寿命不能超过三十岁。”他又问遍了其他占卜者,所说的大多相同。

于是,这个年轻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活不了多久了,就不娶妻子,不从事赚钱致富的努力,而是常常以轻财仗义为职志。

他曾经在一个渡口旁候船,看见一个丫鬟,在河边走来走去,满面悲戚,像似要投水而死的样子。这个年轻人急忙劝阻她,问道:“你为什么如此轻生?”

那个丫鬟回答说:“我原本是人家的一个小婢。主人有婚姻之事,暂时借了亲戚的一对珠子耳环,值钱三十多锭。今天派我去送还,我竟然在半路上把耳环丢失了。我宁可去死,怎么敢回去!”

年轻人说:“我刚好捡到、但不知是否真的是你的东西?”又仔细地询问珠子的颗数与耳环的样式,所答与失物相符。于是一同前往主人那里,去归还失物。主人感谢,想赠送他礼物,年轻人推辞,不肯接受。

不久,主人恼恨这个小婢,把她嫁给一个从事梳头剃发的人,住的地方离渡口很近。

一年后,年轻人与同行二十八人,将要在这个渡口过渡。却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对他下拜,而且致谢。年轻人一看,原来是丢失耳环的女子。这个女人把当初被救的缘故,告诉自己的丈夫,他们夫妻二人,便请年轻人屈驾,留下来吃午饭,因此错过了时间,未能上船。

其他的二十七人,先上了船,不久,河上兴起狂风巨浪,船上的人,都葬身鱼腹。

那个年轻人能够救那丫鬟一命,老天爷便安排丫鬟,也救他一命来回报他。看来,救别人便是救自己!

后来,这个年轻人长寿而终。渡口在温州的瑞安。

(事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

四、鬼眼吃惊

过去真州有一个富商,每年都到杭州贩卖。当时有一个挟有相术叫“鬼眼”的人,在官衙前,设了一个看相的店肆,他所说的话,都能神奇般地应验,所以他的店肆里,就像集市一样热闹。

这一天,富商正坐在下座,鬼眼忽然指着他说:“您是一个大富人。可惜中秋前后,三天内,你不能逃脱死亡的命数。”

富商害怕了,立即收拾行装回家。

那时正是八月初,船停在扬子江,富商见到一个女人,在江边仰天大哭,便问她为什么哭?那个女人回答说:“我的丈夫是做小本经营的,只有本钱五十串,每次买了鹅鸭过江贩卖,回来后算出本钱交给我,然后拿赚的钱买回柴米,剩下的钱全都拿到酒家喝了酒,大多以此为常例。现在我偶然丢失了丈夫所留下的本钱,不但没有办法来措办饮食,而且也一定会被丈夫打死。与其被打死,我宁可沉江中而死。”

富商人听了这件事,叹道:“我现在被命数困住,假使舍金可以代替,我就没有什么担忧的了。而她竟然因失钱,要摧折自己的生命,可悲呀!”富商便急忙送了她一百串钱。女人感谢而去。

富商回到家里,把鬼眼的话,都告诉了父母,又与亲戚朋友叙谈永别,然后关起门来,等待命终。父母、亲戚、朋友委婉地宽慰劝解,他始终不能释怀消忧。

过了那个死亡日期,富商却并没有什么其他变故!富商又前往杭州。船被风阻住,偶然停泊在原先赠钱的地方。

富商上岸散步,刚好那个女人,背着一个婴儿,在路上碰到了富商,就对富商迎面而拜,而且告诉他说:“自从承蒙恩人扶持救拔,几天后,我就生了一个儿子,我们母子二人,到死都感激您再生的恩赐,哪里敢忘记啊!”

富商到了杭州,便到鬼眼那里拜访。鬼眼见到富商大吃一惊,疑惑地看着他说:“您中秋为什么没有死?”于是,又详细地观察了他的形貌气色,然后笑道:“这是您的阴德所致,您一定救过一个女人和小孩的性命了。”

富商对鬼眼的相术很惊异,送了若干钱来回报他。

《心命歌》曰:“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事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二)

五、怎样才能自己救自己?

从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关帝祠中,焚香清修。他的道行很清高洁净,勇猛精进地做善事。有一次,遇到贼匪来侵扰之时,老和尚梦见关帝来告诉说:“你明天应该死,有一个贼匪骑白马,名字叫朱二,是你过去世的怨家,你应该死在他的手里。”老和尚向关帝稽首求告说:“我今生做了很多善事,希望关帝大发慈悲救护我。”关帝说:“无法可救,要救只能是你自己救自己。”

清晨鸣钟起床的时候,有贼匪进山来了。贼匪捉住老和尚,叫他在前面带路,并问他:“哪座山里藏有财宝?哪个洞里藏有妇女?快快带我前去,否则我就杀了你。”

老和尚忽然思量道:“我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应该被杀死,现在如果又带他前去抢掠财物、奸淫妇女,这就叫做恶业上再加恶业,如同大雪上又加上寒霜,木枷上又加上手铐。”想罢,老和尚便起身对贼匪说道:“我不能带你去。你不是朱二吗?我的命应该在你的手里了结。”

这个贼匪十分惊骇,说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你一定是入圣通神的高僧。”老和尚把做梦之事告诉了他,朱二听后想了想,说道:“冤冤相报,没有停止的一天。关帝说不能救,这就是救你的方法,你怀着善心,不带我前往去害人,这就是你自己救自己。我和你解除怨仇。”朱二在关帝神像前稽首作礼后,离去了。

(事据《太上感应篇汇编附录•姚端恪公颂》节选)

六、佛力广大,仇人结兄弟

宋代湖州安吉县人沈二公,在金兵还没有到的时候,就梦见一个僧人说:“你前生所犯的杀报,到了!几天后,会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用刀破门而入,你就问他:‘你是家住燕山府的李立吗?’说完后,就伸出脖子让他杀,等他不杀你了,以前结下的冤仇,就可以解开了。”

过了几天,金兵来了,沈二公果然按僧人说的去做。那个人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和居住的地方?”

沈二公把所做的梦告诉了他。李立感叹不已。李立看见桌案上有佛经,经询问,得知沈二公已经持诵了二十年,他就解开衣服,拿出一个竹筒,里面藏着小字书写的佛经,说道:“我也诵这部经五年了。”

于是,他们二人,结为兄弟。李立拿了些金银财帛,送给沈二公,才离去。

(事据《春渚纪闻》)

九、禅师与士兵之奇缘

宋朝某禅师年青时喝醉了酒,与他人争夺财物,奋力重击对方,那个人立时就被打死了。禅师畏罪而远逃他乡,出家勤苦修行,于是获得了大彻大悟,成了一个大禅师,开堂说法,跟他学的有几百人。这位老禅师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沐浴后登上法座,对大众说:

“你们不要动,也不要说话,看老僧了却四十年前的一桩公案。”

老禅师坐到中午的时候,一个士兵突然跑来,拉开弓就要射他。

老禅师合掌说道:“老僧恭候您,已经很久了!”士兵惊讶地说:“我与和尚素不相识,可是一见面就想杀你,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老禅师说:“欠债还钱,这是公平交易。但请动手,不必迟疑。”并且回头对大众说:“我死后,你们延请这位居士吃饭,然后送他回去。如果有半句嗔怒怪罪,就是违反天意,悖逆师道!那就不是我的弟子!”

士兵听后,更加疑惑,坚持要老禅师说个明白。老禅师说:“您因为已经是两世之人,所以忘记了;我还是一世之人,所以还没有忘记。”于是,把以前发生的事,讲给这个士兵听。这个士兵向来不认识字,这时忽然大声吟诵道:

怨怨相报何时了,
劫劫相缠岂偶然。
不若与师俱解释,
如今立地往西天。

说罢,手里拿着弓箭,稳稳地站着,立即死去,而魂升西天。

老禅师走下法座,为士兵剃除头发,取了法名,换了衣服,装入龛中,自己也跏趺而坐,与大众道别后,坐化了。

在四十年之前杀人,在四十年之后偿命,索取命债虽然迟了一些,但还债则是相同的。幸亏他们两个人,都是有大手段的人,所以能够在怨家路上,劈面相逢的时候,一对生死仇人,反而成就了往生证果的好因缘。这个士兵,以死来威逼欠他命债的人,却因此修行证道;而老禅师等待催债的债主,因此而解开了彼此的怨结,立时坐化升天。这是一件千古难逢的殊胜之缘、奇异之事啊!如果老禅师不是真正得道,或者这个士兵不具备大手段,那他一定不肯放弃命债不取。

(事据《太上感应篇之资料汇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