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弃捕杀而行赈济(三文)

罗忍


【正见网2015年04月29日】

一、龚遂仁厚治郡,弃捕杀而行赈济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宣帝地节四年)记载:勃海太守龚遂,入朝被提拔为水衡都尉。原先,勃海一带闹饥荒,盗贼并起,前太守尽力捕杀,而不能制止。为此,皇上要另外挑选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共同推举、任用昌邑王的郎中令龚遂,皇上就封他为勃海太守。

召见时,皇上问龚遂:“怎样才能治理勃海郡、平息盗贼呢?”龚遂回答说:“海滨处于边远之地,很少受到圣上的教化,其百姓困窘于饥寒,而那里的官吏,不去抚恤,所以才使陛下的赤子,被迫为盗,犹如幼儿盗窃兵器,戏弄于池塘之畔,并非有意作乱(此言,此喻,仁厚己极!笔者读之,不禁流涕)。如今,朝廷是想让为臣去镇压呢,还是安抚呢?”皇上说:“选用贤良,固然是为了治理,安定。”(皇上此刻的政策,尚在宽酷之间而犹疑未决。故龚遂再进谏之---)

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乱民,犹如理顺乱绳,是不可操之过急的。只有耐心稳妥,然后才可以达到治理。我希望丞相和御史大夫,暂且不要限制、拘禁我采取什么文辞、政命、方法,允许我根据具体情况,仁厚行事。”皇上答应了龚遂的要求,并赏赐给黄金,以为送行。

龚遂所乘的马车,刚到勃海郡边界驿站,郡中听说新太守来到,就组织官兵前来迎接。龚遂命令他们全都回去,并拟公告,发布所属各县说:“全部撤回捕捉盗贼的官吏,凡是手持锄头、镰刀、农具者,皆为我良民!官吏们不得问罪。继续手持兵器者,按盗贼处治。”

龚遂单车独行,来到郡府上任。

盗贼听到了龚遂的教令后,立即解散,放下了兵器,而拿起农具。于是,盗贼迅即全部平息了。百姓们开始生产,恢复了安居乐业。

龚遂又开仓放粮,赈济贫民;选用良吏,安抚百姓。

龚遂发现此地风俗奢侈严重,喜好从事经商,不愿耕种,他就亲自带头节俭,劝说百姓务农,种桑。规定:按人口种树和饲养家畜。百姓中,有带刀剑者,就让其卖剑买牛,卖刀买小犊。这样一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龚遂勤于政事,郡中井井有条。当地百姓,勤劳守法,渐渐家有积蓄,民欣乡和。狱讼官司,即渐停止。全郡大治。

二、张安世谨慎周密,拒结私情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宣帝元康三年)记载:张安世曾任尚书令,后迁光禄大夫。后被宣帝拜为大司马、领尚书事。他的儿子张延寿,也是朝廷大臣。

张安世自以为父子均被封为侯爵,富贵已经达到了极点,就辞去自己的俸禄。皇上下诏让官府送给张安世家“无名钱”数以百万。

张世安处事,谨慎周密,每逢与皇上议论天下大政,一旦确定后,总是借病离开。听到诏令发布,假装吃惊,连忙让下官去丞相府询问。因此,朝中大臣,都不知道他参加了重大决策。

他曾经推荐提拔别人任职,所荐之人,前来感谢,张世安大为恼恨,以为:“举荐贤良,是为了官称其职。怎么能有私谢的道理!”从此就不再与这些人(被自己所举荐的人)来往。

朝廷中有个郎官,功高而未被晋升,自己便前去告诉了张安世,张安世对他讲:“你的功高,圣上自然明白。作为人臣,做事的好坏如何,本人能讲吗!”拒绝为他讲情,但暗地里确向朝廷建议升迁他。后来没过多久,这个人就果然得到了升迁。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宣帝元康三年)记载:疏广在朝为太傅,其子疏受,为太子少傅。太傅是一品官,少傅为二品官。父子二人,均是辅导太子(储君)论学、问道的老师。

太子太傅疏广,对他的儿子太子少傅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者,不会遭到耻辱;知道停止者,就不会遇到败亡)如今你、我,做官已达到二千石的俸禄,官成名就。如果不知离去,恐怕终有后悔之日。”当天.父子二人,都借口称病,上书辞去职务。汉宣帝都允许了,并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赠给了黄金五十斤。

公卿大臣和他们的朋友,设宴饯行,直送出东都门之外。送行的马车有几百辆,路上观看的人都说:“这二位大夫,可真是贤良呀。”有的人还叹息的流下了眼泪。

疏广和疏受,父子二人,回到家乡,每天都让家里人去卖掉金子,置办酒席,邀请本家、故旧、宾客,仁人,与他们饮酒娱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金子,为子孙多置些产业。疏广回答说:“我怎么会是老糊涂、不为子孙着想呢?我想:家里本来就有田地房屋,让子孙勤劳耕作,足可以供给衣食,与普通的人家一样平等。如今把赠赐当做家里的盈余,而收藏起来,就等于教导子孙懒惰。贤良之人,家里多财,就会有损于他的志气。不肖之人,家里多财,就会更加助长他的过错。又何况,富者,往往会遭到众人的怨恨呢!我既然不会教育好子孙,也不想滋长他们的过错去招怨。再说,这些金子,是圣上优待我养老用的,所以才高兴地与乡亲、本家、仁厚长者们,共同享受这些赏赐,以此来结束我的晚年。如此不是很好吗?”

于是全乡里的人,都对他们父子,心悦诚服,尊敬有加。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