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5年10月17日】
李纲,字伯纪,宋代福建邵武人,进士及第。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举动必于规矩法度”,秉正不阿。面对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民不聊生,李纲忧心如焚,渴望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之中。《宋史》称他:“负天下之望,以一身之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他虽因直言触怒权贵而屡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其拳拳爱国之心、精忠报国之志。
一、正义敢言
宣和元年六月,京城开封发生水灾,“京城之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畿甸之间,悉罹其患,无敢言其灾异者。”当时蔡京、童贯等“六贼”擅国,面对百姓流离失所,大小官僚置若罔闻。时任国史编修的李纲,不顾个人得失,上疏《论都城积水为害疏》为民请愿:“此诚陛下寅畏(敬畏)天戒、博询众谋之时,而群臣竭智效力、报国之秋也。累日以来,倾耳以听,缺然未闻,臣窃怪之。夫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灾害未易御,必有消弭之策。望陛下诏廷臣各具所见以闻,择其可采者施行。因众智,协众力,济危图安,以答天戒。”他还提出宜“速拯救灾民,免除当年秋租,安集民居赈济,无使失所”,将扰民的生辰纲、花石纲全部取消,任人唯贤。宋徽宗却认为他多事,竟以“所论不当”,将其降官一级。
李纲贬谪途中,仍关心着百姓的苦难,再上《论都城积水为害二疏》:“臣窃以水旱之灾,虽尧、汤有所不免,惟圣人为能遇灾而惧,侧身修行,博询众谋,以销去之。故尧于洪水方割(普遍为害)之时有畴咨之言,汤于旱既太甚之日有六事之责,皆能转灾以为福,能易沴以为和,此古圣人之明验也。今者水患之来,起于仓猝,人心惶惧,远迩震惊;臣窃谓水灾既退之后,朝廷未可以为无事,正宜讲究利害,增其固防,寅念天戒,益以脩省,不可忽也。”上疏朝廷要体恤民生,停止暴敛,储蓄物产,防患于未然,强调注重修德。他还同时上书《再论制虏策》,提出要预防外族入侵。宋徽宗看后十分恼怒,又将他贬至福建沙县任税监。
宣和七年三月,朝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恢复了李纲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职务。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直逼宋都开封。这时的朝廷一片慌乱,史称“朝廷震惧,不复议战守”,宋徽宗准备南逃。满朝文武,空论几日,“日聚都堂,茫然无策”。此时只有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他一连上了《御戎五策》、《论御寇用兵二十事札》等奏章,均未被采纳。宋钦宗即位,认为李纲言之有理,任其为兵部侍郎。
二、抗金救国
靖康元年,金兵准备围攻京城。当李纲获悉宋钦宗与宰相李邦彦、白时中等准备弃城逃走的消息时,上殿劝说宋钦宗留守京城,说道:“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朝廷、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如果说这样的城池都守不住,那么天下便没有可以防守的城池了。”李纲晓之以理,当宋钦宗听到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当问到谁可以带兵时,李纲说:“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禄富养大臣,盖将用之于有事之日。”提名李邦彦、白时中身为宰相,应担当起守城的责任。二人听后气急败坏地说:“李纲莫能出战否?”李纲坦然表示愿报效国家。宋钦宗便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负责全线防御。
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他亲自登城指挥作战,身先士卒,军民众志成城,数次击败金兵,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金人战败,转而讲和,宋廷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太学生陈东为首与军民数十万人上书,要求罢李邦彦等奸臣的官、复用李纲及抗金将士,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但是不久李纲又被扣上“专注战议,丧师费财”,一贬再贬,谪至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金人得知李纲被贬,认为灭宋时机已到,于是再次发兵南侵,很快包围开封,此时宋廷文武百官没有一人能挑起保卫京城的重任。宋钦宗此时才派人突围速诏李纲入京,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为时已晚。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宋高宗即位,史称南宋,任李纲为右相。李纲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他表彰抗敌死义将士;开放言路,置登闻鼓(有急事上奏时敲的鼓)于行在便门之外,并派专人负责转达士民对朝廷的意见;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将两河民间抗金组织“巡社”定名为“忠义巡社”,又收拢了义军,支持两河军民抗金;荐宗泽为开封尹兼东京留守,以便还都东京。李纲出任宰相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即上十疏,提出抗金救国十大措施,国内局势初步稳定下来;军事上,捷报频传,各地不断传来宋军打胜仗的喜讯。此间李纲不断地向宋高宗上奏章北伐抗金,但不被采纳。
朝廷忠奸不辨,主战派频受打击,正直之士屡遭贬斥。李纲在职仅七十五天即被罢相,被贬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李纲被罢相后,两河形势马上逆转,大部郡县皆陷于金人之手。他虽然一直被贬在外,但始终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
三、以文言志
李纲在诗文中表达出其忧国忧民之心、爱国之志。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即重道德实践,把道德仁义作为文章的出发点。他在《古灵陈述古文集序》指出文有君子、小人之分,其区别在于:“君子之文务本,渊源根柢于道德仁义,粹然一出于正,如星辰丽天,而光彩下烛;山川出云,而风雨时至;英茎韶濩(雅正的古乐)之谐神人,菽粟布帛之能济人之饥寒,此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小人之文以析悦人之耳目,其甚者朋奸饰伪,中害善良”“由是言之,文以德为主,德以文为辅,德文兼备,与夫无德而有文者,此君子小人之辨也。”
建炎年间他被贬广西象州,不久又奔赴贵州途中,看到当地久旱无雨、井水枯竭的景象,在《道旁井泉竭有感》诗中写下了“忠魂昭雪奸邪除,坐见为霖万物苏。”意思是除去奸邪,为忠良昭雪,这样就可见到雨至而万物复苏,一如他当年论水灾时所言:“夫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灾害未易御,必有消弭之策。”
绍兴五年,李纲到洪州赴任,看到城池遭金人残破之后,城壁摧毁,昔日的物华天宝地,如今田业多荒,灾民遍地,写下了“落霞孤鹜齐飞处,望断楚天天尽头”(《南昌楼秋望》),感叹物是今非,飞云卷雨,明月清风中飘送着楚天望断的愁绪。他立即开仓赈济灾民,妥善安置,不久,使“流离归业,境内遂安”。他常想着北方沦陷区的同胞:“今年虏益横,春夏蹂京辅,万骑掠秦关,余毒被陈汝。”(《建炎行》)他得知著名抗金将领宗泽去世时,悲痛地写下了《哭宗留守汝霖》:“时危念人杰,济物须材雄。英英宗夫子,邈与古人同……梁摧大厦倾,谁与扶穹窿?”
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写下了心中的忧思与壮志:“空余炯炯寸心赤,中夜不寐忧千端”;他在《苏武令》中写的“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表达了拯济苍生的抱负;他在《咏月》中写的“节义重泰山 ,富贵鸿毛轻”体现其高风亮节。他从京城被贬到湖南、福建、江西、云南等多地,虽历尽坎坷,但他从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始终心系天下,以百姓的安危为虑,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在《六幺令》中写的:“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体现出其“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出作为社会良心的一代知识分子自觉的道义担当。
(源自《宋史》《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