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得正 慎始除邪

庄敬


【正见网2016年04月29日】

明人何良俊撰写的《四友斋丛说》,是一部比较有名的笔记,全书三十八卷,分经、史、诗、文、书、画等十六类,又杂引旧闻,附续史一类,内容广博。在这部书卷第二六中,曾记载了下面一则故事:

四川新都人杨升庵讲:唐朝长安城大都市中,有两条街,街东的康昆仑(人名)自以为弹琵琶的技艺,没有谁人能赶得上他。他哪里知道,街西却请来了一个僧人段善本,正在悄俏地同他比赛。而段善本的琵琶技艺,远远超过了康昆仑。康昆仑演奏新翻《绿腰调》,而那个段善本僧人,却装扮成女郎,也演奏同一曲调(《绿腰调》);不同的是装扮成女郎的僧人,还另有绝招,在新翻《绿腰调》弹奏将终未终之时,突然改变音程。转入另一乐曲《枫香调》,堪称妙绝入神。这就不能不令康昆仑为之惊骇,以为对方所弹的曲子,来自天上,闻所为闻!因而甘拜下风,立即请求段善本,收他作徒弟,以便深探技艺。段善本对康昆仑的演奏,评价是:“本领何杂?兼带邪声!”。要他“不近乐器十数年”,把过去学的东西统统忘掉,然后才答应教授,让他从头学起。

康昆仑惊曰:“段师,神人也!”愿拜受教。后果穷段师之艺。

今天看来,不论学什么东西,如果是兼采诸家之长,志在创新,那是应该提倡的。但康昆仑的演奏,“兼带邪声”,那就完全属于另外的问题了。僧人要康昆仑停止十数年不弹琵琶,虽不免过分,然而坚持“学慎始习”这一原则,则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古人在在谈到写作时,强调必须从“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儒家经典中,吸取营养。作为道学家的朱熹,他特别告诫人们说:倘若旧习不革除,胸中存在渣秽,那么六经的“芳润”,就无法进入心中,诗文也就不可能写得好。

《四友斋丛说》中,还讲述了一个笑话:据说有一位要想学诗、但走过一段弯路的青年,向孙世基请教。这位孙先生告诉他;“君欲学诗,必须先服巴豆、雷丸,泻下尽胸中程文、策套,然后以《楚辞》、《文选》为温粥补之,始可语诗也。”

当然,服巴豆、雷丸等泻药,除掉胸中的程文、策套,是个比喻。它启示我们,在学习写作的开始,取法乎上,向优秀的、有定评的、典范的文章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还要特别注意学习做人原则、思想方法,以真念、正行,开拓智能。这才是真谛所在。

其实,上面谈的道理,早在六朝时代,刘勰就分析过了。他说:“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斲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綵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斲梓,语本《尚书•梓材》;染丝,语本《墨子•所染》:梓因斲而成器,丝舆出因染而成色,一成莫变,故云“功在初化”)这里用以比喻学慎始习,取法乎上。

至于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用为初学写作者的典范,这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云: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说,因袭成风、无疑地不能跨越前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后两句指出:学习写作的正确途径,应该别裁伪体,去伪存真,裁去模拟因袭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所不师而无定师,最后归依于风、雅(指《诗经》中的优秀作品)。

在大陆,对于现代从事文艺写作的青年来说,就是要清除中共党文化的邪恶毒素、党八股的歪风和影响,必先阅读《九评共产党》和《解体党文化》,才能健步迈向文艺创作的康庄大道。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