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8月15日】
一、万物皆是宝,关键要博爱
被周文王派去修整池塘的人,挖出了一具尸骨,官吏们将此事报告了周文王,请求将这具尸骨,弃之荒野。
周文王摇头说:“不能丢弃,重新安葬它。”
官吏说:“这可是一具没有主人的尸骨啊!”
周文王严肃地说:“我难道不是它的主人吗?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而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
“这个……”官吏语塞了。
于是周文王下令:将这具尸骨,穿上衣服,放入棺中,改葬在别的地方。
天下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文王是最贤明的君王啊!连死人的尸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泽,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天下的人,都敬服他,归顺他。
(《孟冬纪•异用》)
【解析】
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了危险之中。而周文王得到了一具朽骨,却能借它来表述自己的仁德。所以,在圣人的眼中,万物皆有用处。周文王的举措,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博爱。现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赈灾活动,也许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二、要有远见卓识,明察果断
春秋时的楚文王,是一位十分贤明的君主。为了讨论朝中大臣的德行,他把相国,召到自己的面前。
楚文王说:“苋谆(人名)多次据义,冒犯我;据礼,拂逆我的心意。
这样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我虽然跟他们在一起,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逸。但是,久而久之,我却会从中得到许多益处。后代的圣人,肯定会因为我没有亲自授予他爵位,而责备我的。”
楚文王想了想以后,决定授予苋谆以五大夫的爵位。
相国说:“连苋谆都可以得到五大夫的爵位,那么申侯伯,是不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赏赐呢?”
“不,绝对不行!”楚文王摇头说,申侯伯善于揣度、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干什么,他就会在我行动之前,把什么都准备好了。我和他在一起就会感到安逸。然而,久而久之,我就会因此而有所损失。如果我不疏远他,后代如有圣人,肯定会以此而责备我啊!”
申侯伯因此被楚王找了个机会,给逐出了楚国。
申侯伯被逐出楚国后,又跑到了郑国,他揣度、迎合郑国国君的心意,事先准备好了郑国国君想要的一切,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执掌了郑国的国政。但又只过了五个月,就被郑国的国人杀死了。
(《仲冬纪•长见》)
【解析】
楚文王可以说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人的智力,之所以彼此有差异,是因为有的人具有远见,有的人目光短浅。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今天,就可以顺利地步入美好的将来。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古今、前后,都是一脉相承的。楚文王正是通过对苋谆和申侯伯两人现在的表现,正确的认知了他们,从而推知将来的发展;正确的处理了与他们的关系,而利国益民。所以说,贤明的人,有远见卓识,而明察果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仁爱在心,依法治国!
有一天,秦国的郎中(官职名)阎遏、公孙衍,二人外出办事,在一座庙前,看见百姓正在杀牛。他们感到十分奇怪,心想:现在不是祭祀的时节,百姓们为什么要杀牛呢?于是,两人上前询问原因,对方回答说:“杀牛祭祀老天爷,是为了还愿。”
“还什么愿?”两个郎中,还是莫名其妙。
“早些天,听说秦襄王病了,”百姓解释说,“我们就买了这头牛,来庙里祈祷,并向老天爷许了愿:等襄王病好了,就杀了这头牛祭天。现在大王的病已好了,我们就来还愿。”
两位郎中听了,恍然大悟。他们想,襄王要是知道这件事,说不定有多高兴呢。于是,他们兴冲冲地走进王宫,向襄王道贺说:“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听了,吃惊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呀?”
两位郎中回答说:“尧、舜虽是圣人。他们的百姓,还不至于为他们祈祷。现在,大王病了,百姓自动买牛为您祈祷。您的病好了,百姓就杀牛还愿。所以,我们私下认为,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襄王连忙派人调查这件事,看是哪里所为?要罚那里的里正和伍老:各出两副铠甲(给士兵打仗穿)。阎遏、公孙衍听了。惊讶地问:“没有奖励也就算了,大王为什么反而要惩罚他们呢?”
“你们难道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襄王解释说,“仁爱在心,但却要依法治国!老百姓之所以拥护我们,是因为他们体感受到国家的法令公正严明,给百姓带来了好处。现在,却有人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为我杀牛祈祷,这是他们热爱我的表现。他们热爱我,我该如何做呢?我若以私爱回报他们,就不能严格执法了。不能严格执法,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这是亡国之道。所以,我不如责罚里正与伍老,使百姓不能私爱于我,我也不必示私爱于他人。这样,才能严格的治理国家啊!”当时,不准宰杀耕牛,是一条法令。
阎遏、公孙衍,这才理解襄王的良苦用心。
(《韩非子•法篇》)
【解析】
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得了人家的好处,就难免徇情枉法,古今之通义也。古哲云:“天道无亲,常予善人。”又云:“天道无亲,唯法是许。”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概也是为防止“糖衣炮弹”来进攻吧。秦襄王一席话,已将这层意思说得十分清楚了。
“我也不必示私爱于他人。”这句话是此则故事的灵魂!身为君王,当然应深爱着他的百姓,但这种爱,是体现在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果秦襄王仅仅拘泥于爱的形式的话,和百姓打成一片,又何来威严呢?又怎能做到严格执法呢?如果做不到严格执法,则会使国家动荡,而国家动荡最直接的受害者恰恰是百姓,这又怎能体现是爱护百姓呢?所以说:秦襄王是贤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