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12月12日】
四、黄埔军魂
创建军校
孙中山行医出身,但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却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从一八九五年的广州起义,到一九一一年的黄花岗起义,十次武装暴动都是由他领导兴中会、同盟会发起的。孙文思想的巨大影响与同盟会在清军中的秘密组织促成武昌起义,最终推翻满清。在当选临时大总统后,他的国家,不仅有虎视眈眈的袁世凯与其麾下的北洋新军,还有雄踞各方、心怀异志的各路军头。其时,民国甫立,大总统孙中山有党无军,难酬壮志。
一九一七年九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组织护法军。他采用蒋介石提出的《对北军作战计划书》,发动护法战争,讨伐段祺瑞,数月内捷报频传。不料护法军主力,滇桂军阀唐继尧、陆荣廷出于私利,擅与北方媾和,合谋架空大元帅。翌年五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离粤赴沪,并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一九二一年一月,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四月,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再次准备北伐统一中国。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大总统府,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陈炯明事变再次凸显建立国军之必要。
一九二四年一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值联俄高潮,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多名中共领袖高调参与大会的高层运作。看到刚刚访苏归来的蒋介石对苏联很不赞同,孙中山有意不安排蒋介石参与大会筹备,派他出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建立自己的军校及军事力量。蒋介石因不满中共党员“挟俄自重”,不久便辞职返乡。孙中山极力挽留。蒋介石后来回忆:“国父函电的催促不已,重责我革命党员,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坚不准辞;复派戴季陶同志来奉化,转达其准许我不闻党政,专办军校的要求相约,我乃重返广州,接受黄埔军校校长的任命。”(蒋介石,《苏俄在中国》)
两年前永丰舰事件时,孙中山曾明言自己来日无多,要蒋准备奋斗五十年。在一九六五年的《国父百年诞辰纪念文》中,蒋介石回忆:“国父乃忽而起示曰:‘须臾即将换船,予自知在世之日,最多不逾十年,而尔则至少尚有五十年,望尔勉为主义奋斗、为革命自重!’聆教之下,诚不知何辞以慰父师之感慨,乃惶恐以对:‘中正今年亦已三十有六。’国父又重言之曰:‘本党革命,遭此巨变,吾人犹未为叛逆所害,今后倘无不测之事,则尔为主义,继续五十年之奋斗,自不为多。’”上天已经安排蒋介石在孙中山身后主导民族命运,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五十年。从一九二二年永丰舰事件,到一九七五年蒋公仙逝,整整过去了五十三年。
蒋介石在永丰舰与领袖生死相依四十二天,孙中山视蒋介石为绝对可靠人选。派他去苏联,办军校,实际是把中国的未来转托于他。
一九二四年六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前,蒋介石于五月八日以校长的身份与第一期学员见面时说:“我们在这个民族衰败,民权剥削,民生凋残,人欲横流,国家祸乱,政府飘摇之中,本党总理,以及中央执行委员会诸同志,辛苦艰难,惨淡经营这个大规模的学校,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他要求学员从改革自身做起:“因为要革人家的命,先要革自家的命,如果自家不能改革自家,还想改革别人吗?怎么改革法子呢?就是要照正理做去,要上轨道去走。”“要是遇到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要顶天立地来扶持天地间的正气,来拯救人类的劫运。”(蒋介石,《军校的使命与革命的人生》,1924)
他要求学员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就是我们军人的职分,是只有一个生死的‘死’字,我们军人的目的,亦只有一个死字,除了死字之外,反面说,就是偷生怕死,如果偷生怕死,不单是不能做军人,而且是没有人格,就不能算是人。”“所以古人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我们的死,有如泰山的价值,死得其所,如为主义而死,为救国救党而死,那么死又何足惜?”(蒋介石,《军校的使命与革命的人生》,1924)
军校贴著许多标语,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为“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高度概括了黄埔精神。
金甲长城
黄埔草创,蒋校长日理万机,从军服军帽设计、聘用教官、编写教程、训练射击,甚至校舍卫生、学员风纪等都亲自处理。黄埔第一期约五百学员,大都是蒋介石亲自招生。他为黄埔学员制定《选读各书目录》,其中有传统经书、历史、中外战史、历代英雄文集,近代科学等共四十二类,上百本书,涉猎广博。
黄埔军校原定三年一期,培养高级军事人才,但出于形势的需要,第一批学员一九二四年五月五日入学编队,同年十一月八日毕业,为期仅半年,可见当时条件之特殊。根据王伯龄回忆,军校初期,众人认为学期至少一年,但蒋介石却坚持只须三个月,并且说若再延迟,中国可能在此期间亡国。最后才折衷为六个月。(王伯龄,《黄埔军校开创之回忆》)
十月,为平广州商团暴乱,孙中山组革命委员会,派蒋介石等六人任全权委员。十月九日,孙中山致函蒋介石:“现在局面由汉民、精卫维持调护之。若至维持不住,一旦至于崩溃,当出快刀斩乱麻,成败有所不计。今之革命委员会,则为筹备以出此种手段,此固非汉民、精卫之所宜也。故当分途以做事,不宜拖泥带水以敷衍也。”(《致蒋中正函》)十五日,军事总指挥蒋介石带黄埔学生军与政府军,迅速平定了暴乱。
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应张作霖、段祺瑞、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行前视察军校。他对蒋介石说:“今观黄埔军校学生,……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行我之主义。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国父此行一去不返,为黄埔留下了遗言。
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蒋亲率黄埔军校教导团、学生军和粤军第二师及第七旅东征,讨伐陈炯明,浴血奋战两个月,将叛军赶入江西。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曾回忆说:蒋先生胆识过人,东征时,身上挂满手榴弹,在前线指挥甚至带头冲锋。
蒋介石要求黄埔学员随时准备打仗、牺牲。黄埔一期的四百多名学员,仅一年后就有半数以上战死。蒋介石于一九二五年的《第一期同学录序》中写道:“以第一期随余出征五百之子弟,与教导团三千同志之军,死伤几达三分之一,言念及此,能不痛心!”二月十日,蒋在东征途中写下七绝:
亲率三千弟子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四月到六月,蒋介石率军击败滇、桂军杨希闵和刘震寰叛乱。十月到十一月,蒋介石领兵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实现了国父“底定广东”的战略目标。蒋领导的军队被政府与民众“倚为长城”。
广州《民国日报》社论称:“蒋介石先生是本党的一位金甲神。”“强悍的敌人赖他剿灭,已堕落毁了的军纪赖他整饬,反革命不良分子赖他肃清,不测的变故赖他镇压。他真是孙中山先生的诚实信徒……”
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在《向导》周刊撰文:“现在蒋介石先生手创了有力的党军,用这包打军阀绝不扰民的党军,不顾成败利钝地肃清了那些拉夫开赌、苛税苛捐、各霸一方,历年扰害广东人民的滇、桂、粤各派小军阀,以图广东军政财政之统一,这不但为国民党建立了惊人的勋劳,并且为已死的中山先生出了多年力不从心的怨气。”
孙中山指出,实现三民主义要分三步:军政、训政、宪政。他在一九一四年制定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规定:“本党进行秩序,分作三时期:一、军政时期:此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此期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此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
黄埔建校不到两年,蒋介石就创立了真正的国民军,迈出了实现“军政”的关键一步。在即将展开的内外战争中,黄埔军人是国军中的王牌,黄埔军魂是国军的军魂。蒋公统帅国军,北伐、剿匪、抗日,捍卫国家尊严、保护民族血脉,被誉为“国军之父”,当之无愧。
日后日军统帅“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一九三九年如是评价:“看来敌军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二百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著逐渐丧失战斗力意志而徘徊犹豫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不可忽视其威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有此军队存在,要想和平解决事变,无异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