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舒醒


【正见网2017年01月09日】

人们平常在生活中总是会发表对事物的观点,这些我们把它叫做人的“认识”。人也常常用“我认为……”这样的句型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和对外界的看法。所以可以说,“认识”是人内心对外物的写照。那既然人的“认识”受自己主观意愿的控制,那什么样的“认识”才是最接近客观真理的呢?

“认”原本写作“認”,从言从忍,通过汉字的表意性我们可以推测,它的本意大致是要求人们在忍住(控制住)情绪时说出的话才叫“認”。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人本来就是容易被情绪带动的生命,当人们发表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时,大多数是受自己后期观念的影响,而非内心那个毫无情绪的自己的真实想法。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即是说个人的真我是纯善的,而随着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污染,包括教育、见闻、生活经历、性格等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就形成了人的后期观念。这种后期观念大多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是维护人的自私特性的,因而就缺乏了应有的客观性。那么,人在这种不克制自己的主观性下发表的“认识”,能说它是正确的吗?

比如,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人们都爱对另一方产生负面认识,甚至说出很多恶毒的话,为对方贴上很多不好的标签。但是,被负面评价的人就真的是那样不堪吗?事实并非如此,恰巧是人们为了保护自我不受伤害,希望在争斗中占据优势,所以往往会采取贬低对方的行为来实现。

又如,当中共的江氏集团1999年发动对法轮功的镇压,以无耻的手段胁迫人们与法轮功划清界限。很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违心的人云亦云,对法轮功真相不听、不看、不思考。以所谓的“随大流”来代表自己的认识,连面对真相的勇气都没有。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私”。

那如何才能做到克制私欲与情绪,做出客观正确的认识呢?可以借鉴孔子的例子。据说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年闹饥荒,大米异常珍贵。有一天颜回在厨房做饭时,孔子恰巧路过,他看到颜回正抓着一把米饭放进嘴里。孔子当时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但走出厨房,孔子满心的疑虑:颜回是一个最真诚正直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到了吃饭的时候,孔子装作若无其事的说:“感谢上天的恩赐,我们先用这米饭来祭奠一下神灵吧!”。这时颜回赶忙阻止,说万万不可,因为米饭被他偷吃过了。孔子问其缘由,颜回说:因为做饭时有灰掉到锅里,弄脏了米饭,但又觉得丢掉了可惜,所以就把弄脏的米饭抓出来吃掉了。听完颜回的陈述,孔子感到很惭愧,因为他竟会因一个表象就怀疑这个他最得意的学生。但幸运的是孔子当时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立刻做出判断,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验证了真相,从而做出正确客观的认识。

孔子被誉为圣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克制自己的私欲与情绪,让本性中的善念起主导作用。若此事换成一般人,或许会当场就指责颜回,因为“眼见为实”。但带来的后果不仅是没有做出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而会伤害他人,激化矛盾。因此,人要懂得忍、要学会克制观念,让人的本性(善)做主,那样做出的“認識”才是最接近事物本质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