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08月29日】
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每一个道理都有具体的人与事来演绎以展示道理的深刻和具体内涵。有一些道理就比较特殊,因为道理内涵的宏大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国家交往层面,就需要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的连续几个故事象连续剧一样演绎,和氏璧展现的“和”字的内涵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人卞和得到一块石头,这个人应该有相玉的特殊本事。卞和认定这块石胎中一定有宝玉,献给厉王和武王的时候被相玉的庸人耽误而失去双脚。卞和并没有怨恨楚王,依然想把玉石献给文王,但是因为楚王宫中没有高明的相玉者而啼哭三天三夜,泪尽血以继之,最终感动文王剥开石头而得宝玉,令名为“和氏璧”。
卞和献玉的故事,演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和”的内涵!中国人讲以和为贵,和是以宝玉一样纯正的真心,即使被冤枉被伤害以后,还能无怨无悔的不改初衷,这样的精诚所致才是打开人心结而“和”的不二法门。和氏璧,演绎“和”字内涵的这个故事仅仅是开始。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在连续的军事打击赵国大获全胜以后,想借武力的强大乘胜把和氏璧骗过来。赵王害怕左右为难的时候,宦官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抱壁出使秦国,演绎了完壁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讲的是弱国如何赤诚以待、有礼有节斡旋强者之间而求和的故事。只不过卞和弱的是个人的社会地位,赵国的弱是国家实力。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会见。赵王在蔺相如的劝说下赴会,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目地,还是不负秦王以完礼节而求和平!蔺相如在渑池逼秦王击缶,以性命相搏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取得赵国与秦国对等的礼遇,又据理力争使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智取赵国十五城的计策落空。渑池会,突出君臣以性命相托以精诫而致和的实质!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渑池会后,蔺相如出色的外交能力和胆识,被赵王封为上卿。然后,蔺相如善意理解而善化了廉颇的妒忌心,演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将相和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用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玉玺,国和万事兴!希望将楚王与卞和、赵王与蔺相如及廉颇演绎的君民、君臣及文武“和”的精神作为传国之宝而延续国运。虽然传国玉玺在东汉末年不知所终,但是直到清朝仍将朝廷议政主殿令名为太和宫!
文化,文以载道而化人精神!中华民族一直将与人为善、以精诚而致和的以和为贵、精诚团结作为人与人、国与国交往及齐家、平天下的基本文化传统精神而发扬光大。
古人讲以史为鉴、通古而知今。现如今中华大地物欲横流而道德沦丧至普遍以害命而谋财!工业污染使食品无不带毒,更以毒奶粉、假疫苗而谋民财,凡此种种层出不穷。这些不可思议的邪恶不正是以谎言与血腥而大张其道的斗争哲学,文革根除求真向善、正心诚意致精诚而和的传统文化所成就的必然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