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随笔: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陆忍


【正见网2018年09月03日】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二位。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都非常重视德育。
    
作为一个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有修为、有教养,这比有文化更重要。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也许只会影响他一时,而做人上的缺陷,却可能影响他一生。
    
古人云:“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就国家而言,“德者,国之基也”;就集体而言,“德者,民之信也”;就个人而言,“德者,才之帅也”。因此,在整个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先学会做人,以良好的人品铸就崇高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人生的辉煌。    
    
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全面开放、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强烈冲击着当代青少年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很多学生都存在责任心不够、不尊重别人、诚信意识淡薄、习惯说脏话、承受挫折能力较差、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吃苦精神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还是学生在做人方面的缺失。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要想顺利就业、走向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做人与就业、做人与成功的关系,在学会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到修养与学识并重。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很多问题都是出在做人上。学生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待人接物、穿衣戴帽等,都是如何做人的一种体现。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做好事。做人是一门道德规范,更是一门学问。大学生能否做一个有才能且有教养的人,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问题,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还要有坚正、善良的人格。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为人、为学、为君、为官、为民、为父、为夫、为妇、为兄、为子孙的道德规范。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其唯一的目地,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
    
所谓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无论“学会”什么,最基本的落脚点,还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旨归,也是教育的目地和根本。西方的做人教育同我国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目地。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