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01月21日】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神州,即神选定的土地,是国之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则为神传文化,璀璨多姿,光芒万丈,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无论对中土大地还是远近异邦,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千言万语道不尽的吸引力,和千丝万缕数不清的影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潮流。拨开现代红尘的迷雾,透过各种表面形式,我们看到,人之为人,是因为神为人规定了做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做人的道德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基础与核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居于三光之下,只有君正于朝,臣正于国,父慈子孝,夫和妻顺,人人顺天行道、恪守道的本份,才能三才相顺、三光恒久,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当人从娘胎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在一个家庭中成长,家就成了一个人一生的依托,成了遮风避雨的港湾。因此,人人必须珍爱家庭,关心家庭,关爱家庭每个成员,为家尽到一份自己的责任,不可随意抛弃家庭,只管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否则即是违背伦常,违逆神意,最终必受惩戒,结局一定凄凉。
从人而言,人是群体性的生命,不可能离群索居,就必须和他人有各种关系,首要的就是和家庭成员如何和睦相处,再就是如何对待家庭以外的成员。人毕竟有人的本性,和禽兽有着本质的差异。几个人能组成一个家庭,都决非偶然,其中必定是生生世世以来有着特定的关系,才能如此聚在一起,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这其中的缘分是很深厚的,只能珍惜,才能化解曾经的怨恨,报答曾经的恩情,也才能让生命真正的繁荣和享受做人的乐趣。如果冤怨相报,必定厄运连连,怨恨丛生,难以了却,最终导致生命的败落和损毁。
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异化,道德观念极度薄弱,不相信神佛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了自己的所谓享乐,追求那点感官的刺激,家庭似乎成了累赘,不珍惜家庭,不关爱家庭成员,不孝敬父母,不管教孩子,夫妻反目,家庭破裂似已成为普遍现象。夫妻之间稍不和自己心意,动辄就离婚。男人没有了责任感,女人缺乏了贤德,互相之间缺少包容,连做人的道德底线都已失却,家的温暖也随之丧失。家庭,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只有基石摆得正,家庭稳固,这个国家与社会才稳定、繁荣与昌盛。正是由于家的动荡,人心变异,因此现在的社会也是危机四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人都处在危险中,但难以知觉而已。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 “齐家治国”这个目地出发,古人十分看重家庭,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是有深层原由的。
作为父母,教育子女是天职;对于子女,孝敬父母是义务。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必须言传身教,重视道德教化,那么自身的修养就极为重要。我们的祖先在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是值得借鉴和遵循的。
因此,作为一个家,需要家中的每个人共同维护,共同遵循家庭的伦理规范,“家和万事兴”,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真言,其涵义是深刻的。父慈、妻贤、子孝也才是真正一个家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和谐。善良、真诚、宽容的品格,是维系这种关系的根本。
但愿我们的社会真正美好,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都能感知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