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2月14日】
编者按:由于只顾经济利益,为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享受、自私的欲望和贪婪,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已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最终将毁灭人类的破坏始于人类道德的败落。这里将系列报道我们收集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这种生态的恶化是触目惊心的。然而,人们仍旧在不可控制的道德下滑中难以自拔。其实,天地乃为人而存。人不循道,不可称其为人,天地为何而存?
从水草丰美的湖泊一变而为周围寸草不生的戈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的居延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朝中叶河西走廊垦田灌溉用水多,导致祁连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黑水河的水流不能再流到下游的居延地区,居延地区逐渐沙漠化使西夏、元代一直沿用的黑城子被迫放弃。迄今居延海干枯的湖床上仍保存着因断水而死的鱼。
现在,位于河套平原上的乌梁素海眼看就要步其后尘,成为北京春季沙尘暴的又一个风沙源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科学家结束了对内蒙古、陕西及青海主要湖泊进行野外调查后说,“如今的居延海就是乌梁素海的明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这次调查显示,内蒙古、陕西及青海的所有主要湖泊的水位均呈下降趋势,水质在以不同程度变差,且湖水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趋势。受此影响,各湖区渔业、旅游业均不景气,鱼的种类和产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乌梁素海,由于污染日益严重,近 5 年来鱼的产量和质量及游人人数持续大幅度下降。
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不但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地区最大的一块湿地。乌梁素海流域面 积约为 12000 平方公里,自清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 年)成湖以来,由原来的几平方公里扩展到约 800 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由于水质好、面积大,成为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这里曾是中国北方候鸟重要的迁徙和繁殖地,有 192 种约 600 万只候鸟,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 30 种,属国际社会关注的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001 年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今天,乌梁素海身上的“明珠”风采已经暗淡了许多。
首先,湖面面积大为缩小,目前乌梁素海只剩 293 平方公里了,湖水最深仅为 2.5 米左右。据 1987 年和 1996 年卫星遥感图像解析结果显示,乌梁素海的面积在近 10 年间缩减了 20 平方公里,芦苇区和湖周沼泽区扩大了 24 平方公里,明水面减少了 18 平方公里。
其次,乌梁素海接纳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等城(镇)的生活污水以及巴盟地区大部分的造纸厂、化肥厂、制酒厂的工业废水,大都未经处理就通过总排干渠排入黄河,致使水质由原来的含盐量较低、贫营养的黄河水变成了含盐量高、营养盐丰富的农田排水和灌溉淋滤水。据统计,近年来河套灌区农田退水经过乌加河等河流每年给乌梁素海带来的化肥和其它营养盐将近 29 万吨,使乌梁素海成为世界上沼泽化速度最快的湖泊之一。
目前,乌梁素海的总氮、氨氮和有机物耗氧量常年处于超标状态,目前蒲苇面积已超过湖泊面积的 1/2,明水面几乎全部被沉水植物充塞,湖内大型水生植物总生产量已达 230 万吨/年。全湖芦苇迅速蔓延,湖水发绿,有些地方已经成为酱油色并发出臭味,芦苇水下部分和水草每年腐败沉落后造成了强烈的生物促淤作用,湖底正在以每年 6~9 毫米的速度抬高。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曾因盛产黄河鲤鱼而闻名,然而去年这里的渔民却没有见到一条黄河鲤鱼。由于水质污染、水量不够等原因,乌梁素海的鱼类已由过去的 24 种到现在仅剩一种,昔日的“内蒙古第二大渔场”已徒具虚名。据介绍,渔场鼎盛时有 24 种鱼类,是中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从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受河套灌区农田退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乌梁素海湖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疯长,湖底缺氧,鱼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加之补给水量日益减少,湖水深度逐年降低,现在平均水深只有 0.7 米,每年冬季湖水完全结冰,一冻到底,鱼类便惨遭灭顶之灾。
科学家指出,照这个趋势,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乌梁素海不仅水质将日益变差,而且将逐步丧失作为湖泊的全部功能,成为芦苇沼泽,最终消失演变成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