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2年10月01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历来被人称道,作者用非常简洁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月下洞庭图,历代的解读都着眼于作者描绘的简洁大气,细腻传神,特别是后两句,一直被认为是作者想象丰富的体现。我近日读到此诗,忽然悟到这其实是作者元神离体之后的真实所见。
我们知道刘禹锡是信佛的,也就是一个修道之人,作为修炼人是会出功能的,元神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离体进入另外的空间的,而那个空间的身体又是可大可小的,在那样的境界里看我们这个空间的景物必然和我们用肉眼去看有所不同。这首诗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包含了功能的因素,也可以说是法的因素,是神传文化的一朵小小浪花, 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加上通过修炼后得到的智慧方面的扩展使此诗虽然短小却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展现了其本身的修炼层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个“和”字精炼的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这里不单单是写景色,同样是在表达作者的心境,我们知道元神离体必须是在深度的入静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的,所以这里作者的心和景色其实是一体的,他元神离体后才能够看到更准确的说是感知到湖光和秋色是交相辉映的,这样才有了下面的“潭面无风镜未磨”,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从修炼的角度讲,如果心里翻江倒海,就根本入不了静,元神也不可能离体,“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种感受是非常舒服的,所以看似写景色,其实同样在写元神离体后那种感受,“潭面无风镜未磨”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是相互照应,互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湖水,月光,人,高度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绝妙体现。
这时他的元神已经比常人的肉体大很多了,但接下来他元神一下子变的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其实完全和所谓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关系,是他在那个境界里看到的真实景象。有评价认为没有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措笔的。这其实也对,因为佛法修炼可以开拓人的智慧和眼界。在另外的眼界里看东西自然是和在常人的境界不可同一而语的,用文字表现出来在常人看来就非常有气度和不凡了。
古文的妙处在于她是神传的,所以必然包含神性,可以用很简洁的文字表达多重的含义和境界,因为她本身就是贯穿多层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