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2年11月11日】
据清朝《沔阳州志》记载,唐朝贞观年间,白子国王派使臣缅伯高为太宗皇帝进献国宝白天鹅。跋涉途中缅伯高被沔阳湖美景吸引,在畅饮甘甜湖水之时,忽听白天鹅在笼中鸣叫。于是他把竹笼提到湖边,但见天鹅仍啼鸣不饮,便心生恻隐,将其放出笼饮水。
谁知通晓人性的白天鹅竟在与缅伯高嬉戏间,忽然振翅高飞,慌忙间,缅伯高只抓得了白天鹅翅膀末梢的几根羽毛,天鹅飞走了。
进退两难的缅伯高不禁大哭。他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信守承诺,继续北行入京面见皇帝。又是一路跋涉,缅伯高带着鹅毛和一些珍宝终于来到长安城,在皇宫外递上了国书。唐太宗亲自接见了这位远方使者,缅伯高恭敬的向唐太宗呈上贡品。唐太宗见贡品只是一只精致的锦缎小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只有几根白色的羽毛,锦缎上还有一首小诗。“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号。上覆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觉得非常诧异,不禁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缅伯高就开始讲述他千里送鹅毛的始末。听完事情原委,唐太宗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连声赞道:“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啊!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并把其当做贵重的礼品诚恳收下,还下令重赏缅伯高。皇帝的赞赏很快让缅伯高千里送鹅毛的事情成为佳话并流传至今。
第一次在“新唐人”电视上欣赏到这则成语故事的原貌感触颇多。从缅伯高呈给皇帝的诗句可见他的忠诚老实,率性质朴。远途跋涉既深知使命又恪守承诺。当在沔阳湖天性使然意外失宝后,进退两难时,仍能尊礼守信选择本心气节继续北上实属不易。面对如此高规格重大外交,作为使臣又是第一次出使却出了这么大的意外,人是很难不出于本能自保,逃避掩饰的。然而也正是缅伯高的纯真本性,使其克服了自心的不安并打动了太宗皇帝。唐太宗接连赞叹的难能可贵,也正是缅伯高道德的操守和本心的纯净,并不是单指表面的路途遥远。而太宗皇帝既威严可信,又没有帝王的架子,不以表象判断好坏,而更看重人的内在德行。所以后来京城百姓把“千里送鹅毛”传为佳话,也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大唐天子慈悲圣德的感召力。
后来与朋友分享这段史料时,在大陆网站上看到了失去其原有内涵,甚至大相径庭的篡改版本。其中一篇与原版对比明显。原文为“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这不禁让人叹息,难怪如今的“千里送鹅毛”被很多人戏称为“穷人的专属语言”。可见当一段文化失去其内涵,只剩表面时,是无法被后世读懂的。
其实最初的“礼”是履行敬拜活动之意,是指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神如何赐福给人,就看人本心是否纯正,显然不是现代一些人理解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利用和虚伪的感情欺骗。真正的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用以返本归真的神传文化,人们在敬天知命的生命历程中会提升自己,真正走向美好,这正是神用文化赐福人类的本意。
可当人们生活在攀附争斗的丛林法则中时,就不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又如何期待福份的降临呢?可见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后世影响之深,仅从一则成语故事便可见一斑。沉思间不禁让人感慨,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浊世中能收看到纯正的传统文化是多么难能可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