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幼学琼林》:武职(五)

紫穹


【正见网2023年02月02日】

【原文】 

大将曰干城,武士曰武弁。 都督称为大镇国,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阃即是都司,参戎即是参将。 千户有户侯之仰,百户有百宰之称。 

以车为户曰辕门,显揭战功曰露布。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注释】 

干城: (gān chéng)干:盾牌; 城:城墙。常用来比喻捍卫者。例如《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知太宰以巍巍功德,外为吴之干城”。

武弁:弁(biàn),头巾。武士是士卒中的头目,犹如巾是戴在头上的衣服一样。 

阃:(kǔn),本意郭门,这里借指领兵在外的将帅。 

辕:用车围出的营门。古代君王出行扎营时,用两车车辕相对作门,称为辕门。 

露布:有露而宣布,广而告之的含义。指不封口的文书,或公开发布的政令、通告。后特指军事捷报或檄文。后魏时,每次作战胜利,就在旗上写下战功,让人快马加鞭将捷报沿途速传。

【译文】 

大将因其保卫国家而被叫作“干城”,武士因头戴武冠,而称作“武弁”。都督可称为“大镇国”,总兵又可以称作“大总戎”。“都阃”即是都司的别称,“参戎”即是参将的别称。统领千户的将领有“户侯”的美名,统领百户的长官又有“百宰”之称。

用相向的车辕交接成半圆形的门称作“辕门”,展示战功的捷报称作“露布”。臣下刺杀君王,就叫做“弑”;君王讨伐臣下,就叫做“征”。交锋又叫“对垒”,求和又叫“求成”。

【点评】 

中国自古认为“文以载道”,不仅指文章,就连单个的字,都是如此,每个字都内涵深刻,这里提到的“弑”与“征”就蕴含着中国传统做人的道德理念。

孔子留下书写历史的“春秋笔法”,目的是明善恶,寓褒贬,给人明示做人的道理。因此古代史官凡见臣子杀害君王,儿子杀害父母,就用弑字记录。以谴责其人违背忠孝人伦道德的罪恶。用以教育后人。征,正也。是上对下的行为,有出兵责罚,正不德行为之义。因此古代战争,定要出师有名,或替天行道,或代天子讨伐不义的诸侯、臣子。

因涉及到弑字,我们来温习下面这则故事。古代史官为记录弑君史实,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故事】齐国史官前仆后继  只为一个弑字

春秋时期,齐庄公因好美色看上了执政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二人暗中私通,被崔杼发觉,崔杼大权在握,本就仗着庄公是他扶持上位的,根本没把庄公放在眼里,为雪耻辱,便设计杀掉了齐庄公,又扶持齐庄公的弟弟公子杵臼当上了国君,君王的废立,几乎掌握在他的手上,他自封相国,权倾朝野,不可一世。但内心却惧怕史官记录下他弑君的史实,遗臭万年。

太史三兄弟接连丧命

于是这段展现史官为真实记录历史而舍身取义的故事就此展开。一开始崔杼威胁齐国的太史令——伯,让他将齐庄公的死写成病逝。但太史伯却毫不畏惧,如实记录为:“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光,是齐庄公的名。崔杼见状大怒,立刻杀死了太史伯。

这位太史一共有四位兄弟——伯,仲,叔,季。古代史官的职业都是家族父子兄弟承传的,因此伯死后,其二弟接位,成为太史仲,同样不惧威胁,维持弑君的记录,结果太史仲也被崔杼杀死了;轮到三弟太史叔,也因不改崔杼弑君的记录而同样被崔杼当场杀害。

三位哥哥皆因一句真话而失去性命,全家只剩下了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今天的人大概认为他会被崔杼的淫威吓住了吧,没想到他做得更干脆,被传召到相府后,根本不给崔杼讲话的机会,拿起笔马上写到:“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惊讶极了:“你们一家都不怕死吗?就只剩你一人了,你再死了,你的家族可就后继无人了。”

太史季却这样回答他:“即使别人没看见你杀死国君,但在民间也会相互传播;即使我不记载,也还是会有人记载的,这是事实,是你想隐瞒也隐瞒不了的。更何况我们家族的这个职业就是为了记载真实的齐国历史。纵使我很害怕,但为苟活而篡改历史,还不如立即让我去死。 ”

崔杼听罢深受震撼,默然无语,让太史季退下,没再杀他。认可了这句弑君的记录。

南宫史官 越杀志越坚

有趣的是,太史季在回家的路上,却碰上了齐国的另一位史官南宫氏,他正急著向相府赶来。看到太史季居然没死,惊讶极了,脱口问道:你怎么没死啊?甚至怀疑他改写了历史得以保命,赶紧说道:我要看看你史稿上写的是什么?当他看到崔杼弑君的文字,才如释重负。

原来,南宫先生听说太史季也被崔杼找去,以为他也会被崔杼杀死。那齐国太史令一家就再无继承者了,自己南宫这一家族的史官就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史官的责任,接替他们的工作,因此匆匆赶来,准备接替太史季。而南宫的动作,比太史季不给崔杼讲话机会就当面写稿还要快,他没等见到崔杼,没等崔杼传唤,就提前写好崔杼弑杀国君的史实,带著写好的史稿,急匆匆赶过来了,因见太史季居然没死,这才好顿惊讶。还将自己提前写好的文字出示给了太史季。看来南宫也是来赴死来了,只是没机会将写好的史稿派上用场罢了。

这段弑君的历史就这样被记入了史册。古代史官为讲真话而舍身取义的精神也因此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榜样。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把齐国太史令奉为激励自己的忠义表率,足以见证这段故事的影响力。同时也见证着古代史官记录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

什么比死更可怕

今天我们很多人难以理解古人可以牺牲生命来维护道义的价值观,其实是无神论教育的后果。在小说戏剧里,人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怕做了亏心事死后没脸去见死去的祖先或父母。死了不怕,怕死后被父母和祖先责骂,做了有辱家族的事情。若人死如灯灭,谁会害怕死后被人骂呢?

中国自古讲仓颉造字,文化神传,是信神,信善恶有报的,在这个基础上,儒生坚守道义,并以德育为使命,不仅自己践行君子的节操,还要传道授业,因此执笔写史,目的就是给人留下人生教训,以明善恶,弘扬道德为目的的,若不能真实记录,何以给出教训从而教导后人重德呢?因此古代史官,必然肩负这样的使命,不敢亵渎自己的职业道德。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