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02月21日】
绘画作为一种神传的技艺,是非常传神的。当然神传的东西传神也是必然的。唐朝诗人方干的这首《题画建溪图》全文仅仅二十八个字:“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只欠猿声与鸟啼。 ”
“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有人用六幅画来描绘建溪的风景。而且还是在一种丝绢上,自然是不容易的。“轻绡”是一种透明的绢布。“刺桐花”是在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树类,算是有代表性的树木吧。这句大意是非常简单的:用六幅透明丝绢来描绘出来的建溪,刺桐花下清晰的小路,有高有低。用丝绢绘画难度会比普通的纸张更难一些,而透明的特性又使得画有种透明感,感觉有刺绣的特点吧。
“分明记得曾行处,只欠猿声与鸟啼。”诗人大概是去过建溪的,竟能从中找到熟悉的场景,说明画家的技艺是非常高的。除了没有猿的啼叫和鸟鸣,一切仿佛就像是真实的场景。今天的人往往喜欢拍照,然后通过清洗照片或者印刷,来重现游览过的场景。这样非常的简单又价格低廉,似乎真实性更好一些。这倒是无可厚非的,绘画再准确也没有拍照准确。
其实人的眼睛也是非常复杂的,看到和感应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一张照片就没有感觉,而看一幅绘画(特别是原画)就有一种传神的感觉呢?因为我们是看到了画本身的内涵,特别是中国的古画,都是讲神韵的,就是它背后都是有内涵的,有一种看不见又能感受得到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就是内涵神韵。有的画家甚至把自己的精气神全都注入到画中了。
过去有些技艺高超的人,会仿制一张图,甚至让画家本人来也无法分辨。按道理讲画都是有内涵的,为什么仿制的画却难以分辨呢?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仿制者也是一位高超的画家,也可以注入内涵,第二种就是欣赏鉴别的人只注重了表面,忽视了内涵。如果真的用心去感受相信会感受到区别的。
绘画是神传给人的一种技艺,背后是有神在管的。因此才会有内涵,目的是让人有神在约束和保护,使得人不至于失去应有的道德规范,走向堕落。特别是绘画,没有神的约束就会有魔性出来,那就不只是害自己的问题了。所有的观赏者都会被影响的,这就不是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