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2023年夏行秋令

白玉熙


【正见网2023年07月08日】

今年2023年是癸卯年,到了夏季,会出现秋季气候特点,火气不足,凉气偏盛,雨水过多,又凉又湿。人必比往年容易犯脾胃寒湿泻痢以及心悸等病症。了解这些,就可以提前防范疾病。保护好自己的脾胃,多吃健脾祛湿和养心的食物。

上医治未病的秘密  人人皆可掌握

古代中医治病,讲上医治未病,现代人仅仅知道养生保健的字面意思,只关注自己的身体,来努力预防疾病,这样根本无法真正做到预防,因为人生天地间,不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无法提前预测每年的气候如何作用于人体,会流行什么病,再结合自身五脏六腑的强弱情况来预测自身会如何感应,出现什么不适的症状,就不能做到真正的预防疾病,对医生来说,也就无法达到治疗未病的境界。

说白了,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观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个医生,治病不能做到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病,也就是说,不能提前预测每年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特点,就无法得知每个季节会流行什么病,容易影响哪些脏腑得病或不适,就无法提前对自己的病患进行提醒和预防调理,就不能成为上医,等到病人出现不适症状,病已形成才来下药,就会让病人吃尽苦头,或变成死症不治。这些内容,在《黄帝内经》有七篇大论进行论述,人们将这些理论归纳成一个医学术语——“五运六气”,说白了就是天地间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运行,产生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如何影响的学问。

大家可能要问了,自然界气候每年如何变化,如何影响身体,这么宏大的学问,谁能掌握啊,那得有多难啊,其实一点也不难,古人早就把推算方法定下来了,只不过我们今天看到那些名词没有那样的阴阳五行的思维,不理解罢了。就像现代用阿拉伯数字,古代如果没人用过,没有人见过,那摆在古人面前,会觉得是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同样记账,同样内容的账本,谁也看不懂记的是什么,但其实很简单,所以古代五行阴阳六气推测气候和人体的对应关系这套学问,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只是思维概念不熟悉罢了。但我们今天不可能在这短短的文章中展开论述,我们只就今年夏天的情况,把大致推断的结果简单说说,以便大家根据自身体质注意防病。

大家知道过去古代纪年,用十个天干配十二个地支纪年,60年完成一个循环,叫甲子纪年法,比如今年就叫做癸卯年,癸是天干,卯是地支,我们现代的人就不理解了,古人为何那么麻烦,非要每年配什么天干地支,其实《内经》里黄帝和岐伯讨论说过,古人善说天的,往往是为了对应人事。也就是说,古人观天文察地理,是要应用于人的生活的,处理人事用的,那当然最重要的人事之一,就是百姓的吃穿和疾病,这个天干地支就包含了每年的阴阳五行的全部信息,用来预测气候变化,好提前做好农业和疾病的预防工作。这就是黄帝在五千年前定下天地人三才宇宙观和五行阴阳干支历法的原因。是要用在农业与医学上的。绝对不会没有用而把每年配上天干地支的。

癸卯年如何防病

那么,今年癸卯年,天地自然界蕴含着怎样的阴阳五行的变化呢?为何夏行秋令呢,为何人的脾胃容易寒湿腹泻呢?我们可以简单说一说其原理。

凡是遇上天干为戊、癸的,属于五行运化为火运,表示这一年,五行中的火,统管整年,古人认为是天上南方火德赤帝在主管今年的气候。但戊癸两者不同的是,前者火气过盛,癸年则火气不及,也就是比较弱,仿佛国君下达的号令不行。

因此遇到天干为癸的年份,火气不足,夏天属火,就会出现夏季草木长势不盛,秋天属金,容易提前进入下一个季节——秋季的气候现象,原本五行中的火,会克制金,如今,火太弱,金气反而欺辱火,所以,夏季火郁,金凉之气影响夏季,出现了凉寒之天气。加上地支为卯,地上之气轮到金气主管上半年气候,天地两金叠加,金能克木而生水,寒水旺盛又来克制火,火气木气更加抑郁,因而寒湿加临夏季,人的脾胃系统属土,最怕寒湿,火原本能生土,今弱而不能生土,脾胃弱而寒湿,阳气不升,湿气太过,人就容易饮食不振,腹痛下痢。所以,肠胃病变多发。

当然,脾胃健壮者今年也许影响不大,但原本就脾胃虚寒的病患就要注意了,还有心脏有病的或心火不足的(心五行属火,对应夏季),也容易犯病或感到心悸心慌,有的出现唾液总是有咸味的感觉,就是心火不足,肾水(味咸)来犯心火的结果。 《内经》说肾水之气会通达舌头变成唾液,因此感觉舌头咸咸的。

所以,这个季节,脾胃太弱或心火不足的,注意多吃“红小豆薏仁姜枣红糖水”,可有效防治夏病。姜枣红糖温补脾胃去寒补血,红小豆利水去湿还补心气,薏仁可祛湿气。如果因脾胃虚寒而腹痛泄痢,身边没有薏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熬一碗浓浓的红小豆汤(红小豆100克左右,水三碗,小火熬烂后剩下一碗水的量),喝下去,腹痛泄痢很快就止住了,放入红糖和姜效果更好。平时常喝红小豆大米粥,多吃红色食材,也是一种健胃祛湿,补心养心,预防疾病的好方法。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