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高谈阔论”及“高亢表白”

海外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4年04月28日】

自己曾羡慕口才好的人,随着不断留意好词好句,自己的口才也越来越好,有人说爱听我说话,自己还挺受用。一次在大组发言后,收到好几个“夸赞”,自己洋洋得意。后来在另一次大组,我发言时,就听到有短信声,满以为又是“夸赞”,后来发现,是一件麻烦事需要处理,不禁自嘲自己的“自作多情”。当天夜里身体很难受,也意识到了,是显示心加欢喜心招来的魔难。

高谈阔论

自己和同修切磋时,说得一套一套的。但有时,刚想“高谈阔论”一番,对方就突然打住。有的说,要睡了、晚安;或有事要忙;或想切换话题……每次自己都感觉意犹未尽、不大得劲儿。

渐渐我意识到,喜欢“高谈阔论”的背后有太多人心。首先是表现自己的显示心,因为世人普遍看好能说会道的人,所以用“高谈阔论”来收获一波“夸赞”,貌似轻而易举。但这不就是白白得来的“名”吗?自己随后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就是欢喜心吗?

自己的口才本来不咋的,之所以进步,本来就是为了追求“名”而暗自努力得来的“成果”。这个“成果”也不是什么好看的摆设,不就是一种求名的“工具”吗?其实,忍住不用,就是放弃“求名”的一种努力。

虽然用口才收获“名”很容易,貌似当下也没啥后果,但其实不然。从法中我理解到,任何白白得来的东西,其实都不白给,都得用德来换,是要“买单”的。虚名无法带来实质的幸福,更不会带来修炼的提升,反倒犯了戒(生出了显示心和欢喜心嘛),相当于凭空给自己的空间场增加了败物,简直是太亏本的“买卖”了。

现在,自己基本戒掉了“高谈阔论”。有时听到大家在谈论什么,但感觉没说到点上,禁不住很想发表一番“高见”,感觉必定会给现场带来“惊艳”。那种感觉真是,心痒痒的,但还是忍住了,知道了修口、修心的价值远高于虚名带来的虚假荣耀感。

高亢表白

前一阵的某天清晨,我脑中突然浮现出一个词儿,我当下就明白了,这个词特别精准的描述出我过去多年的习惯性语言模式,就是——“高亢表白式”。当明白此点后,我感觉这种模式就被破除了很多,好象被识别后就被戳穿了,我马上就意识到这种模式是多么可笑,而背后是党文化,让人都不会像个正常人那样好好说话了。

在这种模式下,内心不是平和宁静的,而是容易激动激惹的,说话容易“慷慨激昂”,爱用“大道理”来“拔高”别人,当然自己意识不到,还觉得说的很在理。却不知道正常人说话不是这样的,这是“用力过猛”,带有某种“煽情”,好象这样说话才过瘾才带劲儿,其实是不对劲儿。

我体会到,传统文化看重“平”,说话语调平和,心态平淡、平常,话语自然、人性化,讲道理也“心平气和”的。而党文化追逐“高”,说话语调高昂、高亢,话语“冠冕堂皇”,心态则是居高临下,话题也容易好高骛远而看不上平淡的日常话题。“高”的话语加强语气、渲染气氛,或令人兴奋激动、跃跃欲试甚至偏激极端;或令人反感抵触。不管哪种,都是在把人的情绪带得更激烈,而不是让人更理智冷静。

打个比方,个人觉得,传统文化的作用很象“茶”,会品茶的人懂得“淡中滋味长”的美妙,茶有令人平静的作用;而党文化的作用则象“酒”,带给人一时的兴奋、轻飘飘,但令人脑子迷糊,喝高了、喝醉了还有后遗症,酒刺激人而不是令人平静。传统文化把人拉“平”;而党文化把人拉“高”。

其实一想就知道,“高亢表白”的模式,自己费力不说,效果还差,因为会被人的本性排斥,谁都不喜欢那样式的,即使因“煽情”而“收获”一波应景的恭维,但实质上却起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而平和的沟通方式,既省力又高效,富含智慧,常在轻松中就水到渠成,因为是符合宇宙特性的。

师父在《音乐与美术创作会讲法》<音乐创作会讲法>中讲:“而平和状态才是善的,实际那才是真正人的状态。”

党文化令人的思想言行变得怪异扭曲却不自知。我不爱听几位同修讲话,后来发现,他们恰好也是“高亢表白式”,一开口就激动,情绪总是高八度似的,好象总在高调表白什么,而不是平和的,其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几年前,我说话被人指出有时象在喊,显得激动而急促,后来就注意把声调降低、语速减慢,感觉省力多了。表面形式好了,但自己还是感觉有某种“高亢”因素在,好像不习惯说家常话,而总想说点带“激励”色彩的话,好象这样子才带劲儿,才觉得是在精進似的。后来认识到,这股多出来的劲儿不是源于精進,而是源于党文化。在修炼上,心性提得越高越好,但其他有些方面不能跟着“高”,比如,不能高调、高傲、高亢,那些很多都是党文化带来的毛病。

我也“自嘲”自己,动不动就激动,那真是格局不要太小,眼界不要太窄,还见识过点儿啥没?我也发现,真正有见识的人,不见得是在社会上“见多识广”的,而是内心传统文化丰富的。传统故事里,有的文盲村妇也有格局有眼界。富不富不看表面而看内心,虚荣是因内心空虚匮乏才需要向外乞讨,用炫耀讨别人的夸赞,用恭维讨别人的欢心,可怜又可悲。

“爱激动”不能证实法,还容易把人推出去。自己有个教训,曾经的一个西人朋友,在某次沟通后就不再联系,我后来反思到,那次沟通,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些突兀不自然,带有冲动和激动,自己不觉得有问题,但别人也许受不了。我也听一个同修说,她的一个常人家人和同修接触后,说一些人太容易激动了,那个常人的性格温和平静,也许很难接受“动不动就激动”的性格吧。

结语

一些修炼有素的同修们,多少年都默默不表现自己。仔细观察和思考后,我发现,他们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冷静稳重,内心很是“拎得清”,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什么是世俗所追求的、但实质是垃圾败物般的浮云。

这些同修说话纯粹、平实,不渲染气氛。打个比方,我感觉,他们其实很懂得默默的享受“品茶”之乐,而不喜欢大帮哄“饮酒”的刺激迷醉。当梳理清楚很多相关道理后,我越发体会到了这些同修的可贵与智慧。

以上是一点修炼随感,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慈悲指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