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中的做人理念

薛桐


【正见网2024年06月19日】

近些年,媒体经常报道孩子杀害父母的新闻事件,比如,2018年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在家用刀把母亲砍死,2019年一个12岁孩子用锤子杀亲生父母,2020年一对教授夫妇被90后的儿子杀死。听到这些消息,很多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唏嘘不已。咱们中国历来都是重视孝道的社会,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社会乱象。

传统文化中的“孝”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儒释道为中国人奠定了重德行善的文化内涵。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作为“百善”基础的这个“孝”,有多少人明白其内涵和能做到呢?“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个“子”字,表示“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

回顾几千年来中华灿烂的文明和历史,那些辉煌的基础,正是我们祖先所奉行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如孝道、友爱等。大家都知道“伯俞泣杖”的故事。 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被挨打,没有什么怨恨。一天,母亲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

母亲惊讶的问:“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的接受,没有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哭了呢?”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错,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身体康健,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说明母亲体力衰退了,所以心里难过,才情不自禁地哭泣。”

现代社会中的“孝”

但是中共篡政后,正统文化遭到了打压,它还系统的、有目的篡改历史、扭曲文化,在这样的统治下,许多民众头脑中有意无意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进化论、无神论等观念,这些观念和世界文明、中国正统文化对立、冲突,造成了严重的认知障碍。

有的年轻人对“孝”提出质疑。他们说,父母没有经过他同意就把他生出来,与自己无关,是所谓的父母无恩论。还有的人说,孝是迂腐的,西方人不讲孝,也生活的很好;更有的说那些宣扬孝的别有用心,是为了控制别人。

也有人认为自己很孝顺,给父母买衣服、保健品,给父母生活物质上的保障。我们是否把父母放在上面,把自己放在下面,带着恭敬心去对父母说话和做事呢?很多时候我们不开心了,生气起来,父母首当其冲成了自己的“出气筒”。

另外,许多年轻人没有感到应该对父母感恩,是因为在社会中深感生存不易、生而少乐甚至生而无望,如果他们的父母一辈也是为生活奔波,两代之间彼此互压互斥、互伤互害,内心的苦楚无法表达,更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假恶斗的共产社会中只能用暴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生活在这样的体制下,我们有种种的无奈,但如果随波逐流,是自毁前程。历史上的贤德之士已为我们留下了做人的理念。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孝道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涵养、为人处世技巧有好处,孝顺孝顺,做人有孝才能顺。实践孝道也有利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良性发展。

以孝道治国:康熙皇帝

清朝康熙皇帝,8岁登基,在位61年,开创了“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康熙帝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是祖母孝庄文皇后抚养长大的。康熙帝说,真正的孝道是一颗体贴父母及长辈的善心。

孝庄太皇太后晚年时患有“老寒腿”,膝关节酸麻疼痛。她老人家想到温泉去洗浴治疗,康熙帝火速派人前往汤泉处修建行宫。行宫建好后,康熙帝亲自陪同祖母前往,一路上,遇到路况窄险,他都亲自下来扶祖母的马车。过浮桥时,康熙帝怕桥不牢固,先亲自上桥试一下,然后才让祖母的马车通过。

每到吃饭住宿时,康熙帝都要亲自侍奉。孝庄太皇太后在温泉行宫呆了51天,这期间不管雪雨寒天,康熙天天去请安,往返路程六十多里,甚至有时一天去两次。《康熙起居录》的笔录官不无感慨地说:皇上天性纯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祖母的事,都常在康熙心中,关照入微,马虎不得。孝庄太皇太后大病时,康熙亲自尝汤药、衣不解带,生怕祖母想要用什么东西却准备不及时和周到。当康熙知道了祖母非常想念女儿巴林淑慧公主时,就立即安排接公主入京。康熙帝晚年的时候说他见过很多家族能昌盛几代,他们一般都是孝敬之家。

康熙帝不但对祖母孝顺,而且还爱民如子。在赤城停留期间,距县城南二十多里有个村子,那里的土壤不好,产粮甚少,听说皇帝要路过此地,百姓们便跪在路上拦住皇帝骑的马,请求免除官粮和赋税。康熙帝听后当即下旨免除,后来百姓将村名改称“拦马站”。

一个孝顺的人,心中是有爱的。遇到不该做的事,往往会不忍心去做,所以讲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运用孝道把家里的各种矛盾解决,那他在社会上,在工作中,也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家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础,家里搞得一团糟,他在社会上的工作也很难出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