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唐朝(五)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心缘


【正见网2004年09月19日】

佛法走向鼎盛的时代

佛教在唐太宗时期开始走向鼎盛,其标志是佛经的翻译和佛教宗派的形成。这时候出现了一位西行求得真经的觉者:玄奘。此时,佛教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逐渐形成。而石窟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终得真经的大唐觉者─玄奘

玄奘,本名叫陈袆(也作“祎”),天生喜读佛典,并自小笃信佛理。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大理卿郑善果于洛阳剃度僧人。年仅十三的陈掉欣然而往,但郑善果见他年少,怕他意志不坚,不肯为他削发。陈掉痛哭落泪,不能停止,因他视修佛为终生目地。郑善果悉其心志,破例度他为僧,法号玄奘。

玄奘潜心修行佛法,随后云游四海,踏遍神州寻访名师。后来,玄奘发现经书中有些章节令他无法理解,原来竟是译经中出现了问题。因此,玄奘決定西赴天竺,寻求佛经原文,探索真谛。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离开长安,前往天竺。唐太宗为他备好通关文牒,赐他紫金钵与白马,封为“御弟”并亲自送行。当时,根本就无人能估计此行有多凶险,路途遥远,方向难辨,但玄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历尽千辛万苦,饱受魔难考验,面对多次缺粮、断水、边境盘查,越过崇山峻岭、莽莽荒原和无际沙漠,还要忍受那死静的漆黑和无穷的孤寂,用了三年时间才抵达天竺,又花了五年时间精通了梵语和融汇了大乘佛教全部义理,领悟之神速,意志之坚强,受到异邦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这佛教圣地,能够通晓50部经论的人只有十个,玄奘正是其一。因他来自东土大唐,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称他为“唐三藏”。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带着数百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举城倾动,万人空巷,唐太宗亦亲自出城远迎。而后,玄奘把带回来的经典一一翻译成汉语,历时十九年,耗尽心机,纠正了当时许多细微的错处,才使后人得以学习正统的佛法,中原称之为“大乘佛教”。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享年62岁。

贞观之治─盛唐气象

由于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同秉一心,并且笃信佛法,使得初唐国势强大得惊人。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她如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风调雨顺,农业上每年都是大丰收。每逢节日,皆有君、臣、民同乐的庆典,百姓安居乐业,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天下大治活现眼前。

太平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法简刑轻。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处死刑的只有29人。公元632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共390人,年终,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受死(古时秋天行刑)。公元633年9月,390人全部回狱,无一人逃亡。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天下大治,可谓“日月丽天”。

此外,这一时期在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时代。人类社会在此时真正走入了一个祥和、礼让、安定、富足的歌舞升平时期。

《新唐书》上说:“至四年,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通典》上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当此之时,各国臣服,大唐边境一派安定,天下人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这种盛世气象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唐太宗取舍仁德立储君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为继承人煞费苦心。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共有三子,他们是:太子李承乾(长子) 天资优秀,以聪敏闻名。曾多次居京监国,表现出色。魏王李泰(次子) 几乎继承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所有优点,甚得父皇喜爱。 晋王李治(三子) 宽仁孝友,淑质惠和。

太子李承乾虽有很多优点,但唐太宗最后还是废掉了他,原因是:他宴游无度,嬖爱一个太常乐人(同性恋),弄至满城风雨。喜好胡人风俗与战阵厮杀,习突厥语言,穿突厥衣装。舍华慕夷,并示意登基后要做突厥酋长的部下。亲近小人,贤者避而远之。因为以上三点,唐太宗对李承乾极度失望而意欲改立他人。李承乾知道后竟发动政变,决定迫父皇退位。政变被太宗轻易的压了下来。李承乾则被贬为庶人。

太宗本想立李泰为太子,因为他在众儿子中跟自己最为相似。可惜,他的凶险之心实昭然若揭。李泰曾不只一次想谋害李承乾,加上他得不到魏征、褚遂良等大臣支持,遂令太宗难以下诏策立。

同时,太宗考虑到如果让李泰当上皇帝,他必然会对李承乾狠下毒手,而太宗不想再有流血事件发生。在这重要关头,大家都想起了三皇子李治。他既宽仁,亦受大臣欢迎,是个合适人选。当然,太宗希望江山可以交给一个才德兼备之人,但无奈此际只有从“才”与“德”之间作出取舍。太宗反覆斟酌,并从多方面去分析,终于决定取仁德而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唐太宗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他严加教管。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太宗并且还教训其它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作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

唐太宗的历史评价

公元649年,唐太宗崩于含风殿,终年五十二岁。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丧纪采用汉制。死后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可以说,论胆色,论才智,论武略,概括而言,李世民可谓“天下无敌”。其勤奋亲民,文韬武略,英勇过人,既有创业之能又有守业之才,确为“千古一帝”。其仁德遍于四海威武震慑八方, 唐初版图更远远大于秦汉。后有明代史学家朱翌赞太宗曰:“自三代以下,创业守文之君,兼之者为唐太宗,汉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

尽管盛唐的气象已渐行渐远,但托起这辉煌图画的一代帝王李世民,在后人心中将是永远被敬仰的天子!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