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育儿观:惟愿吾儿愚且鲁



【正见网2024年08月12日】

北宋诗人苏东坡在儿子出生时,曾作过一首《洗儿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蕴含着苏轼前半生的人生智慧。原文是这样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句很简单,大概意思是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钝,能够无灾无难做个小官就好了。

这首诗似乎和现在很多家长的希望不一样,常言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的孩子学业繁重,但是家长还额外报很多补习班,为的就是孩子考个好大学,鲤鱼跃龙门。上了大学之后又想让孩子能找个好工作,最后欲望无穷尽。

其实,苏轼写出这首诗是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对儿子朴素的祝愿。那么,他是怎么“我被聪明误一生”的呢?

苏轼在考中进士之后,还额外参与了宋仁宗特意增加的“制科考试”。所谓制科考试,是在已考中进士的士子中再次选拔一批特殊人才。在那次考试中,苏轼的成绩为“入三等”。《石林燕话》中记载,此考试共五等,上二等是虚设,只有下三等取人,第三等很少录取人,考中的大多在第四等,落榜的是第五等。

看来,苏轼的第三等已经是此考试的最高成绩了。另外,据统计,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制科考试有等级的不过四十余人,得三等的不过四人而已,而苏轼就是这四人之一。所以这样“聪明”的苏轼在二十几岁时着实过了一阵春风得意的日子,年少成名,皇帝器重,文采盎然。

但是官场的黑暗不是才华能扭转的,苏轼挣扎无奈,还是被小人构陷“乌台诗案”,几尽被斩首,最后一贬被贬再被贬。所以在黄州,飘零许久的苏轼在小儿出生时唯一的心愿竟是希望他“愚且鲁”,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聪明。

因为“愚且鲁”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能愚钝一些,别人的讽刺挖苦不往心里去,也不会主动算计陷害别人。能够少思少想,少动邪念,积德行善,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祝愿。

师尊在《转法轮》中告诉弟子“整个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的去人的执著心的过程。”所以修炼人就是要修掉不好的人的观念,心思纯净才能提高心性。

“人皆养子望聪明”,这是很多父母的想法。但是,怎样是真正对孩子好呢?希望孩子聪明,其实追根到底是希望孩子能在社会上立足,有富足的生活或是显赫的地位。但是,难道有了这些之后人就会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事实是,常人经常没有三天好日子过。钱财、健康、子女前途、个人恩怨等等都是常人身上的大山。

真正对孩子好不是给他多少钱、给他铺多少路,而是引领他走上一条修炼的路。身边很多大法弟子总是放不下对孩子的情,挂念孩子的前途、家庭等方方面面,对自己的修炼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再想铺路也无济于事。唯有修炼能改变命运,才是真正对孩子灵魂的负责。

大法伴随着我的成长,父母也曾为我辗转反侧,牵挂很多。但是后来母亲同修告诉我,其实她能尝试放下对我的情,主要因为我也是大法弟子。曾经她跪在师父法像前,把我交给师父,她就能一颗心放到底了。

一些人能降生在大法弟子的家庭,绝不是为了下世当人,而是为了更能方便得法。但是很多同修家的孩子迟迟走不进修炼的大门,甚至有的反对大法,一些昔日的小同修懵懵懂懂跟着修,但是伴随长大后经历大染缸的污染渐渐混于常人,忘了生命的誓约。这样下去何其危险!

古人言:惯子如杀子。同样的道理,在末后的末后,让生命真正得救的唯一之路就是修炼大法!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