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教子: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

淋林


【正见网2024年11月28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因此很多人极尽所能的付出,虽然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其健康、幸福成长,可是也容易造成溺爱,无形之中阻碍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到底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古人在教子方面有我们可借鉴之处。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三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写字,到八、九岁时便学习作文、对联了。郑板桥聪明好学,又极有天赋,在绘画、书法、作诗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他尤其爱画竹,风格独特。他的诗、书、画被人称为“三绝”,他本人亦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在当时很有名气。

郑板桥曾中进士,做过地方官,他正直忠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郑板桥在山东为官数年,离任时只有简单的行李和书籍,没有财物积累,甚至都没有车马,骑的是毛驴,百姓依依不舍、夹道送别,正如他在诗中所言:“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就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郑板桥的人品就如他画的竹子一样清秀挺拔。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品,郑板桥对自己儿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言传加身教,更有说服力。

郑板桥在五十二岁时有了一个儿子,叫郑麟。老来得子,他自然十分喜欢,对孩子的教育他也非常重视,不但注重文化素养,更重视人品道德。郑板桥由于被派到山东潍县做知县,郑麟在家里便由妻子和弟弟照管,他担心家人会溺爱孩子,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到:“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1)。可见郑板桥培养孩子的目标并不在于中举做官,而是首先要做个善良忠厚的好人。

郑板桥后来把家人接到身边,由于郑麟夭折,便把弟弟的儿子郑田过继为子,对他悉心教导,除了亲自教他读书,督促他背诵诗文外,还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求很严格。郑田12岁时,郑板桥就让他去挑水,以培养他自立自强的能力。

郑板桥临终前病重卧床,他把郑田叫到床前,说想吃他亲手做的馒头,郑田答应着,心里却犯难,因为自己还不会做馒头。郑板桥指导他去请教厨师。郑田于是来到厨房向厨师学习,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自己亲手做熟的馒头送到父亲面前。可是,此时的郑板桥已经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给儿子留下了遗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田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在大陆应试教育下,一切围绕考卷,家长让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结果造成孩子依赖性极强,各方面能力都很差,从而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儿”和“啃老族”,不得不说这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关。
            

【1】资料来源:《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