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三)

李剑


【正见网2005年08月07日】

建亲第二

[原文]

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衰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汉初定关中,诫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者专郡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忉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语曰:“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夫封之太强,则为嗜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君德之宏,唯资博达,谖分选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括苍.F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肓髅烙谇埃?诵痴粢澹?鼗?褂?诤蟆N抟约槠埔澹?抟允杓淝住2熘?缘拢?虬罴揖闾??侨馕抻荩?嘉?酪樱?p>[译文]

治理天下大道,至广至大;保持君位,至极至重。治理天下,不可一人独断,必须与他人一道负责;保守君位,不可一人努力,必须与他人一道守成。因此,分封亲戚子弟为侯王,作为王室的藩卫,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天子与诸侯同心同德,安危与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才能巩固大唐的江山。朝廷与诸侯相互支持,亲近和疏远之人同时并用,就能堵塞兼并之路,防止违抗中央政令事件的发生。周朝兴起时,将天子所属的土地分封给宗族子弟,立他们为诸侯各国,拱卫王室。内有晋、郑诸侯辅佐朝廷,外有鲁、卫国君防备四夷,因此,国运昌盛,达数百年之久。秦朝吞并六国,抛弃了淳于越分封诸侯的主张,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的计谋,不以宗族子弟为亲,依靠君主个人智谋统治天下,结果遭遇颠覆势力的進攻,二世而亡。这些史实,难道不是说明枝叶不疏,根本就不可动摇,股肱失去,心腹就无所依靠这一道理吗?汉高祖平定关中,鉴于亡秦废分封,设郡县的失策,便大封宗族子弟为诸侯,规模超过古代分封制的规定,结果,实力雄厚的诸侯国与中央朝廷对抗,实力小的诸侯国,也是跨郡连州,割据一方。这样一来,末大则本危,尾大则难以摆动。到汉景帝时,吴、楚六国反叛朝廷,称兵作乱,而七王也被诛杀,亲族无法保全,这就是诸侯国地广兵强,篡位野心随实力而膨胀的必然结果。魏武帝曹操创业之时,不能深谋远虑,宗族子弟没有分封之人,甚至连立锥之地都没有,造成外无藩王以拱卫,内无盘石以为基,君权旁落他人之手,江山为司马氏所纂夺。古人说:“水流消失,泉源必然枯竭;枝叶凋落,根本必然枯朽”,就是这个道理。分封诸侯实力过强,就有以下叛上,危害心腹之患;分封诸侯实力太弱,又没有巩固朝廷的根基。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多分封诸侯而减少其实力的政策,使他们既能拱卫王室,又没有过强的实力与朝廷对抗,与朝廷忧乐与共,利害一致。君主对诸侯无猜忌之心,诸侯对君主没有怨恨、恐惧的念头,这是我从历代分封制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我主张损强抑弱的分封制,是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国君宽宏,德行高大,应立法治民,以术化人。通权达变,遵循大道而控制万事万物。治国之术,应隐藏君王心中,才能发挥驾御臣下的妙用;治国之道应发扬光大,让臣下知道,才能建盖世之功。天子以德配天,体恤民意,那么庶民瞻仰天子,顶礼膜拜而无法窥测其高深;天子宽厚待人,象大地负载万物一样厚重,那么臣下效法,功德无量。治国之道,浩浩荡荡,难以用语言表达其宏远之旨。但从历史上看,使宗族和睦相处,帝尧作出了优秀的榜样;克制自己,孝顺父母,爱护幼弟,帝舜亲自躬行,美誉流芳,名传后世。国君应效法古代圣人,不要以奸邪之心去违背大义,不要偏信疏远之人而离间了亲族的情谊。自始自终,以德修身,以德察人,那么国家太平,宗族安宁,这是国君最高最善的美行。

[评点]

王道仁政的特点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亲》篇中写到:“夫封之太强,则为嗜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强,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封建亲戚如此,其它治国之策亦应如是。

唐太宗强调国君应效法古代圣人,不要以奸邪之心去违背大义。以道德治国,以礼仪教人,以诚信待臣下,才能使国家太平,宗族安定,国泰民安,这是后人应遵循的治国大道。

天子以德配天,厚德载物,诚如太宗。以德修身,以德化人,不断增修其德,必然德高望众,四海归心。唐太宗以其高尚德行成就大唐盛世,为万世所景仰。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