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01月09日】
正想着在竹上敬刻师父《洪吟》法语,有趣的是在海边就发现一根又粗又长的竹竿,它好像一位老朋友那样在那儿专等着我。我诚心的把它锯成数块,数了数正好十三块。十三数西方人不喜欢,但在《格庵遗录》中看到对十三的解释,十三在周易七十二宫中为正的对称数,又有历史上曾有“十三棍僧保唐王”之传闻,就用这个数吧!也就是这一组竹刻书法作品,共有十三块大小相同的竹刻。每块竹上字数不等,有两个、三个、四个的。我敬刻师父《洪吟》法语,就把师父两卷《洪吟》又通读了一遍,当读到元曲《梅》时,心想就这个《梅》吧!数了数四十二个字,加上落款十一个字,算上圆圈符号式“印章”共计五十四个字,圆圈做印文寓意“佛家”的空!字体的确定我想起师父在《在美术创作研究会上讲法 》对草书讲得很明白,所以就用正楷,融魏碑、隶书体合一,将字的方圆、相争相让的变化统一到师父元曲《梅》的意境和法的内涵,字间结构变化次之。
“浊世青莲亿万梅,寒风姿更翠……坚定正念,从古到今,只为这一回。”每读到这些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一种感受……!把每个字当做一幅画,从形意上看,在正法时期修炼者的书艺是用“存无心、吟正觉”的一念完成的。当写到“从古到今……”的“今”字时心里都在流泪……!这个“今”字上边是“人”字,下边一点再往下一勾,人就这么点东西都扭曲变异了,还在拐弯抹角……。我把上下有意错开,与坚定正念和其他字显然有别,坚定的“坚”固若磐石,是因加了点“篆”意,正念的“正”字呈现金字塔状,那个“念”上边的人和下边的“心”摆的很平稳。在写这些字的时候没有用毛笔写在纸上再复制到竹子上,没这样做,只是用铅笔轻轻的在竹子上随意书写,像小孩描红那样一气呵成,回头一看还行,比下功夫写还好,一挥而就的心态就象个小孩子,非常单纯。我又一次体悟到胸无执著是多么让人“开心”。把字写完后,好像看到师父在打大手印,又好像听到大法的音乐……!这些字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似的,我的双目不由得被泪水再次打湿!再一次让我感悟到大法的神圣与师父的慈悲。
这是一个多年的旧竹子,久经风雨、海水的侵泡,还有小海贝钻进竹子里;也有火烧的伤痕!颇有历经沧桑的坎坷。做人不宜,做竹亦不宜!可谓天设地造相助与我。此刻想到师父“掸去封尘看短长”的法语,为我打开智慧之门!使我顿悟“艺贵天成”心境即意境,神来之笔在“心”不在“手”。纵想历代执著艺者,把勤奋劳作、殷勤垦植看的都很重,错之又错!艺如其人,难怪贤哲们测字便知人的一切。
苏东坡论艺所云:“艺乃心声心不孤起仗境方生耳”。苏公多才多艺,为后人称颂。其实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修道者,他悟出做人与从艺的关系。当今又有多少盛名之下的文人墨客,很多心思用在手法上、工具上、材料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人来说这句话没错,再往高一点讲它就不是这个意思了。
为什么用竹子刻?用木板刻也行啊!因为竹的品格“未出土时就有节,高到凌云还虚心”。历代文人喜之、咏之、画之!竹的“忍劲”和“耐力”是任何木质无可代替的。故有“心虚凝众草,节劲逾凡木”一说。
参加这个作品的同修在做好师父要求的“三件事”以后,都用纯净的心参与敬作,从竹子的清理到字刻好抛光,大家都愿意将这件作品敬献给伟大、慈悲的师父。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