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5月14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五戊(1)鸡豚(2)宴(3)社(4),处处饮治聋之酒(5);七夕(6)牛(7)女(8)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9)。
【注释】
(1)五戊: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称春社或秋社。
(2)豚:小猪,也泛指猪。
(3)宴:宴请、宴饮。
(4)社:社日,指春社、秋社。
(5)治聋之酒:俗传社日饮用的酒,可以治疗耳聋。
(6)七夕:农历七月七日晚上。
(7)牛:牛郎。
(8)女:织女。
(9)针:针。
【语译参考】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户户以鸡猪祭祀土地神,宴请宾客,并且饮用可以治耳聋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们都对着月亮穿七巧针,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技巧。
说故事时间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牛郎、织女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中:“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祜祜佩?,不认其长。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 禾毂希?厥┲?小?” 当时指的是天上的星座。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的描写。一直到东汉的《古诗十九首》,才在牛郎、织女间添加了爱情。南北朝时,任辨在《述异记》中描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枷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已成型。
相传古时候天上和人间只隔着一条浅浅的天(银)河,织女是天上美丽的仙女,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可以织出千变万化的衣裳。而人间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跟着兄嫂过活。嫂子待他十分苛刻,还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占据了所有的家产,只分给牛郎一头老牛。这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被贬到凡间为牛。牛郎善良勤劳,又细心照顾老牛,所以老牛就决定要帮助他。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见到了织女,并娶他为妻。两人成亲后生下一双儿女,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不久,忠心的老牛死了,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
天帝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并嫁给牛郎,十分震怒,就派王母娘娘下凡将织女带回天界。牛郎情急之下,用一担箩筐挑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飞快地追赶王母娘娘及织女。眼看就要追上,此时,王母娘娘用头上的发簪,画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从此二人分隔在银河的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站在河边大哭,哭声惊动了天帝,于是就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传,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成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人渡河相会。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古人除了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外,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于是发展出“乞巧”的习俗。
少女少妇们登上装饰华丽的彩楼,用彩线对月穿过七个孔(或五孔、九孔)的针,若能穿过,则表示“得巧”。或者在晚上摆设香案,供上鲜花、瓜果、白粉、胭脂和针线,乞求织女能够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手;要是有长脚蜘蛛在瓜果上面结网,就表示织女听到他们的祈祷了。
动动脑、想一想
◎ 有关七夕的传说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请说一说,和大家分享这些有趣的故事。
◎ 七夕也称中国情人节,你认为这个节日有何意义?对于现代商品化的情人节你有什么看法?
附录
◎ 相关的诗词
1、《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唐・白居易 〈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唐・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备注:
本段原文参考三民书局发行之《幼学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