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2月22日】
大幕徐徐开启,展现眼前的是《创世》的辉煌。壮观的天国世界祥云缭绕,仙台楼阁、巍峨壮丽,众佛、道、神庄严圣洁,殊盛美妙。金光缭绕,瑞彩千条,主佛降临,震撼寰宇,天神们纷纷行礼下拜。主佛打着手印说自己将在宇宙危难之际下到三界人间正法度众生,众神随其手指看去只见下界险恶触目惊心。主佛问诸神:谁愿随主下世三界救度苍穹众生?
万王之王带领众神下到三界人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振硕古今的大唐盛世,飞檐玉阙的大明宫宏伟壮丽。雍容威严的大唐太宗皇帝德被四海、仪态万方。文武百官英姿飒爽,大唐仕女典雅端庄,天朝盛世,气势辉煌。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出生时,有二龙在房门外嬉戏,三日离开。有善相面者看见李世民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其命名。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和盛唐文化,被称为中华千古一帝。
平隋乱一统天下
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奢极侈,荒淫无度,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豪杰四起。李世民广交英雄豪杰,他对身为太原留守的父亲李渊道:“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在其劝说下,李渊在太原兴兵反隋。
李世民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终于在公元618年创立大唐基业。此后,李世民率兵讨伐各割据势力。先败薛仁皋于浅水源,再平刘武周定西北边域,又挫窦建德和王世充于虎牢。接着,率兵讨伐刘黑闼,打赢了最后一战,在七年内统一天下。唐军被人们誉为仁义之师,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汉夷一体 仁德遍及四海
唐太宗登基后不久,突厥“颉利可汗”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可汗再次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历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可汗见唐军容鼎盛,便与太宗议和,此即为“便桥会盟”。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东突厥投降唐朝的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采取了汉夷“爱之如一”的政策,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当时五品以上的少数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君主”),敬若神明。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从此,吐蕃和唐朝友好相处。
以民为本 泽被苍生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把老百姓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他认为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皇帝欲望多花费就高,开支多人民的赋税就重,民众因此就会十分愁苦,国家就危险,皇帝也就当不成了。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附近闹蝗虫。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虫,就拈起几只,祷告说:“人民靠谷物活命,你却吃掉了庄稼,如今我宁愿让你吃我的肺肠。”说完就想把蝗虫吞下去,身边的人劝他说:“这种坏东西吃下去会生病的!”他说:“我愿意代人民受灾,还怕什么疾病呢?”结果还是把它们吞下肚去。这一年虽有蝗虫,却没有成灾。
贞观二年,关内地区发生旱灾与饥荒,有很多百姓卖掉子女来换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下令开仓济民,而且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他在诏书中说:“如果能让年成丰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灾祸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愿。”不久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老百姓都很高兴。
唐太宗还裁撤机构,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全国县市减少了一半,州府减少了三分之一,朝廷文武官员裁减了四分之三,只剩下六百四十三人。如此大动作竟然没有引起任何社会动荡和不安。
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因此他十分注意发展生产,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当时社会安定,“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谨之灾”。“斗米三四钱”,仓廪实而知礼仪。人们安分守己,遵循法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有所养,安居乐业。
虚心纳谏 恭身自省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虚心纳谏。他认为:“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鼓励臣下進谏。
魏征虽然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唐太宗不计前嫌,任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而且信任有加。魏征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太宗均虚心纳谏、择善而从。魏征死后,他伤心的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在民间选拔官员时,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谏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太宗生气的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太宗不仅有容人的雅量,而且时刻進行自我反省。他说,“人家说皇帝地位尊贵,什么都不怕。我不是这样,我上畏惧苍天的审视,下害怕群臣仰望,兢兢业业,还怕不符合天意和民众的愿望。”
选用官员 才行兼备
在选用人才方面,唐太宗按照“才行兼备”的标准。唐太宗继位后,秦王府有一些人抱怨侍奉秦王这么多年还没有升官。太宗对他们说,“皇帝只能以大公无私折服于天下,我和你们的衣食都取之于民众,设置官职并选择贤良之人做官也是为了民众,不管贤良与否就让自己的老部下做官怎么能行呢?”
对于官僚的贪污问题,唐太宗除了用刑罚之外,主要是要令众臣从心底里明白“贪”其实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向大臣们举了一些例子。太宗举例说:“秦惠公要伐蜀国,但不知路线,于是令人刻了五头石牛,然后在后尾各放一面金块。蜀人以为这是拉(排泄)金粪的牛,连忙把它们拖入川。秦军顺着地上的痕迹追踪,后来灭了蜀国。”
太宗还提醒群臣说:“鸟栖于树,犹恐树不高,故结巢在树之巅。鱼藏于水,犹恐水不深,故穴居在水之床。但两者皆被人捕捉到,原因只在贪食诱饵而已。汝等切勿以身试法!”
有一次,民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佞臣。太宗问到,“谁是佞臣呢?”上书人说,“皇帝可以假装愤怒来试探,据理力争的是直臣,害怕皇帝威严顺从的就是佞臣”。太宗说,“皇帝是河水的源头,群臣是大河的水流。源头污浊了却要求河水清澈,不太可能。我使用了诈术,怎么能够要求群臣耿直呢?我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常常对过去的皇帝喜欢用权谋对待群臣感到耻辱。你的计策虽然好,我也不想采用。”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加之众多良臣的辅佐,开创了大唐盛世和盛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