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1月0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1),见不善而试探汤(2)。’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3)。’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
(1)见善如不及:见善事,如恐不及人之善。
(2)见不善而试探热汤:见恶事,如试探热汤,其去知必速;以喻见恶事而去之速。
(3)道:仁道。
【语译】
孔子说:“‘见到别人的善处,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见到别人的不善处要远远避开,就像用手去试探热汤,惟恐避开不够快似的。’我看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避世隐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义以达成仁道的理想。’我听过这种话,却没有见过这种人。”
【研析】
本章言善人难得,孔子于文末更感叹“未见其人也”。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君子中庸、无执、无私的精神体现。因为君子诚信、宽容、理性,和顺致中和,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君子必安份守己、实事求是,用真、善、忍的正念做应做的事,顺其自然,而不生非份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还是得志,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则,恪守本份,己立以立人,己达以达人。
【延伸思考】
为什么孔子感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仁道』之人难寻?
【相关资料】
北宋的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而做为一名文官,虽然他一生的仕途坎坷多变,但他却能严守一位文人或文官所应有的气节。《宋史》评他:“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似。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陆游更是对苏轼十分景仰:“公不以一生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放翁题跋•跋东坡帖》)
相传苏轼自岭南北归常州后曾用尽积蓄购房一处,准备迁居此处。一晚踏月散步,听一老妪哭诉百年老屋被不肖子孙典卖,苏轼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正是自己所买之屋。遂退还,且所用购房之钱一文不要,而自己却不得不借房居住,最后病逝于所借孙宅中。临死前,召子至床前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下地狱)”。苏轼在他去世前写了一首绝笔诗《梦中作寄朱行中》,更是坦然的将自己比做美玉及春秋时代的名相郑子产(孔子曾称赞郑子产是“古之遗爱”);读过《宋史》的《苏轼传》,看了苏轼的这首诗,不禁对其磊落的一生竦然起敬!
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能够名垂青史、历代受人敬仰的文官,他们都能够尊崇孔孟之道,真正的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志时能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教导天下人也以修身养德为重)。”
节录自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7/9/44728.html
【课后作业】
苏东坡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让后人推崇其修养与节操,请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