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1月08日】
大唐盛世,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也较以往频繁。贞元十七年(公元802年),骠国王太子舒难陀率乐队和舞蹈家来长安拜见唐王,同时献上了骠国的音乐和舞蹈。根据《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记载:“骠国在蛮永昌城南七十五日程,阁罗凤所通也。”也就是今天缅甸北部掸邦,当时,属永昌节度所辖地的邻国,与南诏国关系非常密切。骠国音乐舞蹈在進入长安之前,就已经在永昌地区流行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欣赏了骠国的音乐和舞蹈后,写下了《骠国乐》这首赞美诗。诗中写道: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仗御紫庭,?纩不塞为尔听。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粑斗薮龙蛇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皆尊德广之所及。
须臾百辟诣阁门,俯伏拜表贺至尊。
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
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
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
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
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
体生疾苦心 "凄,民得和平君恺悌。
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欢。
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
骠乐骠乐徒喧喧,不如闻此刍荛言!
诗歌首先告诉大家骠国地处何方,其太子来到长安为德宗皇帝献上骠国的音乐、舞蹈。当玉螺声、激烈的鼓点响起,但见舞者梳着耸起的椎形发髻,身上露着文身,有节奏的舞动着,“珠缨炫转星宿摇,花粑斗薮龙蛇动”,十分的动人。当曲终舞毕时,骠国太子向唐王请求愿意为唐朝外臣,众人欢呼,认为这是大唐皇帝的德行所致。不过诗人随之借一“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的独语,指出政化的圣明在于“感人心致太平”,而“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君王和臣民的关系是君王要体恤民情,这样百姓安乐,如此,即便没有其他国家的朝觐,这样的君王也是圣明的。诗人借此阐述了自己对何为圣主的看法。
诗歌对骠国的音乐舞蹈描述并不多,那么《骠国乐》属于什么乐曲呢?根据《唐会要》记载:“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曲多演释氏词云。每为曲,皆齐声唱,有类中国柘枝舞。其西别有弥臣国,乐舞与骠国同。袁滋、郗士美至南诏,并见此乐。”可见,《骠国乐》为印度佛曲系统,“多演释氏词”,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内容。而且其乐器较多、演奏队伍庞大。
《新唐书•礼乐志•骠国传》记载说:《骠国乐》有十二曲,曲名为:《佛印》、《赞娑罗花》、《白鸽》、《白鹤游》、《斗羊胜》、《龙首独琴》、《禅定》、《甘蔗王》、《孔雀王》、《野鹅》、《宴乐》、《涤烦》,大多与佛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