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3月2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孔子曰:“导(1)之以政,齐之以刑(2),民免(3)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老氏(5)称:“上德(6)不德(7),是以(8)有德;下德(9)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10),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11)尝密矣,然奸伪萌起(12),其极也,上下相遁(13),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14),非武健严酷,恶(15)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16),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17)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18),斲雕而为朴(19),网漏于吞舟之鱼(20),而吏治烝烝(21),不至于奸,黎民(22)艾安(23)。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史记·酷吏列传》)
【批注】
(1)导:引导。
(2)齐:约束。
(3)免:免除死罪。
(4)格:正。
(5)老氏:指老子李耳。
(6)上德:具备崇高伟大的德行。
(7)不德:不修德行。
(8)是以:所以、因此。
(9)下德:道德低下。
(10)滋章:越来越繁苛。
(11)网:法网。
(12)萌起:发生。
(13)遁:音盾,逃避。
(14)救火扬沸:比喻治标不治本,祸患难除。
(15)恶:音屋,如何、怎么。
(16)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17)下士:浅俗的人。
(18)破觚而为圜:指削去棱角,改方为圆。比喻去严刑峻法而从简易。觚,音姑,古代具有八个棱角的盛酒器具;圜,音元,圆形。
(19)斲雕而为朴:指去除雕饰而变为质朴。斲,音卓,削木;朴,音菩,同“朴”质朴。
(20)吞舟之鱼:指能吞舟的大鱼。此比喻犯罪重大的人。
(21)烝烝:德业纯厚宽大。
(22)黎民:人民、百姓。
(23)艾安:太平安定。艾,音易。
【故事阐述】
对于如何治理百姓,孔子说:“使用政令去引导人民,用刑罚来约束人民,人民只会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不会有知耻之心。使用道德来教化引导人民,用礼制来约束人民,人民不但会有知耻之心,也会改正错误返回正道。”老子说:“具备崇高道德的人,并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才有德;道德低下之人,表现为坚守形式上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没有德。法令越是严苛,盗贼越是不断增加。”
太史公说:这些话是可信啊!法令是政治的工具,不是管理吏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非常严密,但奸诈虚伪的事情却不断产生,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时,官吏和人民居然互相欺瞒,使国家落到了一蹶不振的境地。正当这个时候,官吏治事就像抱着木柴去救火,或扬汤止沸般,假如不用勇武刚健的人及严刑苛酷的法令,如何能称职且结果令人满意呢!。要是命倡言道德的人来做这些事情,则必失职。
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必需使人们之间不发生诉讼案件。”老子说:“浅俗的人听了道的真理后,就会哈哈大笑。”这些话并非不切实际的言论。汉朝成立后,将严酷的刑罚变的较为宽简,就如同削除外在的雕饰,而露出内在淳朴的本质般,法网的疏阔程度,如同吞舟之鱼都能漏掉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政绩纯厚宽大,没有什么奸邪犯法作乱的事情,人民生活安定。如此看来,治理人民重在教化,而不在法纪的严苛。
后来,“网漏于吞舟之鱼”就演变为“漏网之鱼”这句成语,用来比喻有罪而能意外从法网中脱逃的人,或比喻惊慌失措而逃的人。
【讨论】
(1)孔子认为治民应该如何做?
(2)现今的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人人为私为我,你觉的个人要如何做,才能对社会道德的回归有帮助?严刑峻罚有用吗?请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有少数的重大经济罪犯,逃到第三国,藉以规避刑罚,成了法网的漏网之鱼。
例:警察接获密报后,计划周详迅速出动,才能逮获毒枭而无漏网之鱼。
【相似成语】
漏网游鱼;网漏吞舟;亡命之徒
【课后时间】
成语重组:
( )动天惊地人
( )分寸得尺進
( )弹乱正反拨
( )二气一作鼓
参考答案:
惊天动地、得寸進尺、拨乱反正、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