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得寸進尺(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2月2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雎(1)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2)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3)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4)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5)此而远攻,不亦缪(6)乎?”(《战国策・秦策三》)

【批注】

(1)雎:音居。指战国时代策士范雎,魏国人,以“远交近攻”策略成功游说秦昭王,因而官拜秦相,封应侯。
(2)悉:全部。
(3)辟:开拓。
(4)藉贼兵,赍盗食:指把兵器献给匪徒,把粮食送给盗贼。比喻帮助敌人而损害自己。赍,音基,赠送。
(5)舍:通“舍”,放弃。
(6)缪:错误。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末期,呈现了秦、魏、韩、楚、赵、齐、燕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秦孝公因接受商鞅变法,所以使秦国势发展的最快。秦昭王即位后,他便打算并吞其它六国,冀望能一统天下。秦昭王三十六年,筹划命穰侯率领军队,准备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而当时在秦国的策士范雎向秦昭王献策,并认为此种攻齐的作战方法不可行。

范雎说:“大王想越过韩、魏两国土地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好的计策。出兵少就不能够损伤到齐国,出兵多则秦国受害。臣猜测大王的计策是想要秦国出兵少,而让韩、魏两国兵力全出,这就不适宜了。现在明知友邦不能信任,却要越过他们的领土去作战,这样可以吗?显然是策略不周密!

从前,齐国打败楚国获得大胜,攻破了楚国军队,杀害将领,还开拓千里的土地,可是最后竟连方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难道这是齐国不想获得土地吗?是形势让齐国无法占有它。诸侯见齐国士兵疲惫困乏,君臣不和睦,就群起发兵攻打齐国,因此齐王出逃,军队被击溃,更遭天下人耻笑。如此的下场,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使韩、魏两国得到土地而壮大的缘故。这就是所谓的把兵器献给匪徒,把粮食送给盗贼啊!大王不如采取结交远国而攻打近国的策略,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地都是大王的。如今舍此法而去攻打相距遥远的国家,这不是错误的事吗?”

秦昭王听完觉得有道理,就采纳范雎的战略,极力向东扩展,不仅让另一强国楚国数次迁都,也稳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石。

范雎对秦昭王的谏言“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原意是打胜仗所取得的每一寸每一尺土地,都是秦王所拥有的。后来演变为成语“得寸進尺”,是指获得一些利益后,進而还想得到更多利益,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不过,与“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的语意已有所不同了。

【讨论】

(1)范雎不同意秦国越过魏、韩两国攻打齐国,所以他对秦昭王献了什么计策?
(2)历史上韩信曾被地痞流氓一再的欺压与羞辱,但韩信展现了大忍之心,才让他后来成为大将军。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如果对方得寸進尺的欺侮你,你将会怎么处理?请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请参阅汉朝大将军“韩信胯下受辱”的历史故事)

【造句练习】

例:别人对你好要珍惜,不可得寸進尺需索无度。
例:他已经认错让步了,你就不要得寸進尺一再责骂他了。

【相似成语】

漫无止境;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课后时间】

请试着分辨“得寸進尺”和“得陇望蜀”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异:“得寸進尺”偏重用于一再索取而不知满足;而“得陇望蜀”则偏重用于获得了一样东西,还想索讨另一样东西。
(2)同:都是比喻贪得无厌。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